第67章 交趾郡王与安南都督府(1 / 4)

安南战事的进展,比朱由榔和内阁宰执们想象中要好得多

对于安南而言,其实如果直接强力征服,破城灭国,反而落了下乘。

因为安南和缅甸、蒙古之类不同,倒是和**差不多,受中原文化和儒家宗法影响较大,算是“小中华”,故而对于这样的地方,一味强压,反而会激起不必要的矛盾。

与其如此,不如用黎朝这个白手套,来转一手。

故而,当黎维祺君臣所署的国书递到南京之时,京中报纸在指示下,大为宣传。

整个南京乃至于周边江南士民都知道了,大明替安南做主,讨灭了不安臣道的权奸,还政给黎朝国主。

这种宗主国给藩属国主持公道,尊王讨奸的事情,在中华文化圈中,可谓是天然**正确。

当年汉唐鼎盛时,就喜欢用类似的由头找周边小国麻烦。

所以,当消息传回来后,在民间舆论中,天子此次出兵,不仅不是什么“穷兵黩武”,而恰恰对上了士子读书人的胃口,是维护纲常宗统的道义之举,实在该大书特书才是。

朱由榔也不至于吃相太难看,关于对安南的安置问题,之前和内阁就已经有所商议,定下方案了。

先是下旨,赞赏陈桂等黎朝旧臣“不忘臣节,明理识义”,又安抚黎维祺,表示之前越军北犯,都是郑氏逆臣贼胆包天,串联西洋蛮夷,与黎氏无干。

随后又非常谦逊地表示,黎氏为安南主,已有两百余年,世代为大明藩篱,又为人所篡,惨遭荼毒近百年,大明怎能挟恩吞并他人社稷?

明军既然已完成使命,当全军撤回广西,以明邦国之谊。

这番“感人至深”的表态,让天下士民都觉得,我大明天子真是厚道人啊,明明出兵控制了人家的首都,却不吞并,反而为其扫清叛逆,还政国主,简直就是商汤周武,上古先王一般的作派!

不过很显然,这只是做给人看的表面功夫罢了,毕竟安南两度与大明为藩属,早在明太祖那会儿便是“不征之国”,后来成祖虽然也占了几十年,但独立后又朝北进贡,贸然吞并,国内外影响不好。

河内这边,哪敢真“还政国主”啊?

黎维祺再三“涕泣上书”,向南京“表诚诚之心”

言到,虽然郑氏作乱犯大明边境,是其一意孤行,但黎氏作为安南国主,亦有未能约束之罪,为藩臣之国,岂能无干?况且,既然黎氏无能治理安南,以至于为权奸所篡,贻害百姓,不如为大明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