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激励(1 / 3)

光烈十一年,九月二十日

朱由榔亲自出席了金陵大学的开学典礼

大学从光烈九年就已经开始筹建,经过两年的时间,总算是落地了。

主要教授、讲师由翰林策研、格物两院院士和研究院兼任

另一方面也是在给翰林院提供足够的科研人才

第一届入学,人数并不算多,大概只有九百多号学生,其中八百五十号是考试录取的,另外五十人是青年转业军官,以及北方士子专推。

朱由榔废除了过去国子监的捐贡制度,改为统一考试,不过在录取时也是有所偏向的。

两个方面一般会有固定名额,一个是北方各省出身,在光烈十八年前,也就是两个五年规划完成之前,能有专推名额,保证南北差异不至于太大。

当然,这个专推名额也是要考试的,只是相较于统一考试略简单

其次便是军队,有小学以上教育资历的青年军士、军官,每年也有参与军内专推名额考试的资格。

在这两者之外,还有几个来自**的留学生,一开始朱由榔还没注意到留学生这个问题,还是**人自己找上门来的。

这个时代的**,自称“小中华”,是明王朝的忠实迷弟(真不是装的,**受明朝影响极大,历史上,明朝灭亡以后,直到康熙年间,**文人都依然使用崇桢纪年。)

听闻中原这边,有此等“文章盛事”,当然要主动参与进来,与有荣焉。

所派的士子也都是国中显贵之家,本来按照内阁的意思,人家千里跑过来,而且还都是**统治阶层出身,可以免试入学,本来对于这些留学生而言,他们身上承担联系两国**关联的使命,远比学到啥重要。

不过人家**士子只觉得是羞辱,此时的**儒学氛围很浓厚,出过不少大家,也是有科举的,自然风气和内陆也就大同小异。

一共十一人,参加应试,居然全部考中

不过想想也对,这些人都是**全国的青年精英所在,又岂会是庸才呢?

翻修之后的国子监原址,与过去大不相同

确切地说,这些新建筑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成果

包括建筑工程、设计和材料上的

教学楼是左右各两排,共八栋双层砖混结构的楼房

格物院材料所之前就已经启动过有关混凝土技术的攻关,虽然距离后世那种胶凝复合式混凝土,还差得远,但一些基础的技术雏形,其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