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郭怀一起义(1 / 4)

数日前,距离南京几千里之外的台湾岛上,一股席卷全岛的风暴正在进行。

一个在后世大约处在台南市的小村庄,名叫油村

这里人口远不如内陆那样稠密,整个村子也就百来栋各式茅屋

此时却已经大都被破坏

一场战斗,刚刚在这里爆发

留下上百具尸体,其中其实并没有几个白种人面孔,大多都是替荷兰人为虎作伥的帮手,以及殖民地土著。

上千汉人和本地土著,在几名头领的组织下,杀死帮红毛鬼收税的十几家包税商,举起各式各样的武器,有镰刀、农具、木棍,向更南面的热兰遮城挺进。

作为这股起义军的领袖,已经五十出头的郭怀一心情却颇为复杂。

荷兰人**以后,其治理方式相当粗狂,就像他们在其他殖民地一样。

这些殖民者才懒得去管在本地怎么建立有效的行政体制,他们万里迢迢跑到这,是为了发财,而不是给本地人送钱的。

所以荷兰人的政策相当简单,就是把所有居民聚居区,分成一个个村社,称为“贌社”,(荷兰语:pacht音译)

意指将某项经营活动的独占权以拍卖出售,其他人不能侵犯承包商的权利。

简单来说,就是包税制。

将在村社收税的权力拍卖给商人,然后这些商人只要能够上缴总督府所要求的税务,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当年蒙古人也用过这种法子,可以说这种完全将税务交予他人,只管收钱,不管其他,从而降低行政成本的手段,基本上是殖民者标配。

一开始还勉强,但随着这两年,荷兰人对台湾盘剥日益严重,一方面是总督府的税收提高了,另一方面,那些包税商们,由于明英葡三方协定的影响,在海贸上的利润下降,自然就要在其他地方找回场子,对村社汉人和土著百姓盘剥也愈加深重。

而且由于这种包税权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在市场中买卖频繁,这几年一路炒高,常常每个贌社一年就要换两三个包税商,新来一个又要盘剥一道。

百姓生活愈加困苦

郭怀一年轻时在郑氏船队里干过几年,颇有勇力,胆子也大

之前许多汉人在台南永康地区种植麻、米等经济作物,发展成交易小村落,即油车行村,郭怀一被推举为当地领袖。

面对日益严重的盘剥,便也起了反抗的心思。

郭怀一邀请附近村庄的好友和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