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惊闻(下)(1 / 4)

荷兰人到底是发了什么失心疯不提,无论如何,生意总得做下去。

吴大岭原是福建人,当年原本是郑氏集团下层组织的一个船头,后来海军规范化管理,他干脆辞了职务,领着安置金,和广州这边几个认识的老朋友,一起合资创办了一家海贸行社。

这几年运势倒是不错,规模逐渐扩大,已经有四艘四百料以上大船,几十号水手。

船队在琉球这边休整了两日,补充完以后,便重新扬帆启航,继续往东北日本方向而去。

转入夏季后,海面上波光粼粼,这些日子都没遇到太大的风浪,倒是让船队上下都松了一口气。

这一出海,便是好几个月,虽然利润丰厚,但风险也不小,风暴,海啸,疾病,盗匪等等,每一次都是在刀尖上求吃食。

“老吴!看那边,有船!”

忽然,船艏观望的大副一声疾呼,连忙招呼吴大岭

吴大岭定眼望去,它们船队东边,隐隐约约能看到几根桅杆,正在缓缓朝这里靠近。

“不会是海盗吧?”

大副紧张问道

吴大岭闻言皱眉

“不太可能,这两年东海这边消停了不少啊”

由于大明的重新稳定,再加上开海政策,曾经许多走私商都已经转到明面上活动,而且也无法在沿海地区建立营寨了,故而东海、南海地区活跃的中国海盗少了许多。

当然,这地方活跃的海盗,除了大明这边,还有不少是日本、东南亚的。

而且也难保许多商船,出海以后,喜欢干些“亦商亦盗”的勾当,毕竟是海上,尸体往海里一扔,谁知道发生了啥?

所以吴大岭还是马上下令让几艘船都警戒起来。

这年头的商船都是配备武装的,这一点即使是大明朝廷都是允许的,只是要**备案,而且不能带入内陆而已,上岸后必须留在市舶司,出海后才能使用。

甚至后来考虑到私人铸造火炮是犯法的,而海商群体又的确有这需求,工部的武备局专门另外成立了几家小公司,专门用于铸造威力没这么大的“民用武器”出售,也算是补贴经费了。

吴大岭他们这四艘船,配备了六门炮,都是三四百斤左右的中型佛郎机,以及四具碗口铳(一种介于火铳与佛郎机之间的小炮),还有十五支火铳。

这样的武备,虽然在正经海军当中实在不值一提,但对付大部分小股海盗,还是绰绰有余的。

但是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