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惊闻(上)(1 / 4)

光烈十二年,七月

福建沿海往东上千里外,在后世被称为冲绳,这个时代则被唤作小琉球的群岛之上。

四艘形式各异的中型帆船,在这里找了个岛屿旁停泊,休整补充。

它们来自广州市舶司

满载着各类商品,主要是丝绸和瓷器、铁锅等

正准备通向北面的日本长崎港

明代广州对外的商贸航线,大概可以分为三条,分别是:

广州一菲律宾一拉丁美洲航线

广州一欧洲航线

广州一日本航线

当然,事实上大明海商们,主要的活跃范围,还是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南海、东海区域。

而前两条航线的主要段,事实上还是西班牙、荷兰等国在经营。

于是乎,真正完全掌控在大明海商们手中的,事实上只有广州—日本这一条航线。

这年头的日本幕府,和过去的明廷一样,是施行禁海政策的。

从后世的结果来看,这一政策的结果,和后来清朝差不多,切断了国内商业资本与海外市场的直接联系,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小农经济免受冲击,以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

但事实上,施行政策的统治者并没有想这么多,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制止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以及防止**的传入。

不过和清朝有广州一口通商一样,日本在锁国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个对外窗口。

便是后世因为另一件事情而闻名的长崎港。

1635年,幕府发布的锁国令中,不允许任何外国船只和人员进入日本,但长崎除外。

并且在长崎,只允许中国和荷兰两国的商船贸易。

中国可以理解,毕竟是传统宗主国(但事实上并非藩属国关系,两者关系比较复杂,确切来说,嘉靖以后,双方朝贡就已经断绝,但民间商贸反而更加繁荣。)

并且由于日本的针对性禁海政策,中国海商便可以通过“倒买倒卖”的方式,在日本和被禁止贸易的西洋诸国间赚取利润。

诸如郑芝龙等一批明末叱咤风云的海商集团中,大多都是在中日民间贸易里起家的,以至于和日本的渊源颇深。

而荷兰之所以能被网开一面,则是因为荷兰是新教国家,不信仰天主教,对于传教并不热衷,还在1637年日本西南叛乱之时,帮助幕府镇压。

为首体量最大的一艘帆船,看起来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