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临阵(1 / 4)

“四狗子,摇多了!”

距离黄河畔明军整齐的半月军阵,大概两里左右的距离

一名四十出头的满清新军炮营把总,疾声呵斥着手下兵丁,让其重新调整炮位。

炮兵堪称此时代军队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兵种了,毕竟这年头也没炮队镜、测距仪、火控计算机啥的,而且前装滑膛火炮的准确度本来就是个密,故而炮兵射击多靠经验,每一个精通火炮性能操作的老兵,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这一点上,清军炮兵的构成,主要以当年孔有德、尚可喜组建的老班底为主。

但过去了这么多年,这些个老班底也大多四十好几了,且随着孔、尚二人先后在桂北、杨村战陨,而多尔衮为了应对明军日益扩大的炮兵规模,组建许多的新炮营。

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卒,就被大量稀释了,如今每营大约只剩下不到两成,大多都在指挥岗位。

虽然,天启、崇祯朝的大臣们,一在书信或是奏折中,提及红夷大炮,动辄就会以“糜烂数十里”来形容,但事实上,这显然过分夸张。

别说十七世纪火炮的性能,就算一战时期的工业大炮,它也不能“糜烂数十里”啊。

事实上,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火炮的射程相当有限,大约在半里到两公里之间,很少有能超过这个距离的。

故而,这个时代的炮兵,可不是后世那种稳居后方的存在,而是相当危险的,两里地的距离,若是遇见骑兵突袭,不过半刻钟的功夫,就能冲杀跟前。

于是乎,炮兵侧前,都必须部署相当兵力,来防护可能的敌军突袭。

故而,明军炮营编制一千多人,其中三分之二都不是炮兵,而是负责护卫的卫从哨和辎重哨,甚至还会部署部分骑兵。

一手组建了满清新式炮兵部队的尚可喜,自然也深析这个道理,故而图海所部五镇新军,炮营火炮合计百余门,分成了五个阵地,对准明军三个半月型方阵,五个阵地之间的空隙,各停驻一千骑兵,以作监视防护。

随着炮位调整完毕,随着居中指挥的赵良栋一声令下

上百门野炮同时迸发火焰,声震四野

明军的“却月阵”不能说不完备,但却也并非毫无问题。

起码两万多人分成三个阵型,目标显然要比城墙大多了,如火炮找到目标并不困难。

仅仅是第一轮齐射,中的率就达两成左右

二十多枚五到九斤不等的铁制炮弹,在密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