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却月(下)(1 / 4)

就这两万多步卒,还分成了三个部分,每阵七千众,列为紧密阵型,就在由六百辆大车围成的三个半月状队列之后。

不过兵不在多而在精,这两万余众,俱是光复左军的菁华所在

披甲率达六成之多,且都是百战老卒,尤其是那六千柄钢矛,尤为骇人,却是并未摆在一线,而是藏于阵后。

阵前,那六百大车停下之后,每辆大车上配属二十名士卒,反正也不需要移动,只要车体能承受得住,往上放多少人无所谓。

二十人,十人持刀矛,十人持火铳

车上,钉有数面大盾,围得密实,远远望去,犹如城寨。

而在大车间隙之后,还另藏有四斤或是五斤的轻型野炮八十余门。

这倒是得益于明廷的马政做得不错,虽然受地域限制,明军在骑兵方面是短处,但在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驮挽役用马,却相当完备。

在中国各地的主要马种中,西南马,或者说滇马、川马,吃苦耐劳,又不挑食,最适合作为驮挽马。

由于西南各省自光烈二年,就完全处在明廷控制下,故而明廷在西南**培养上,走得很早。云贵总督王化澄,施行马政三策,以与土司平价交易、建立官营马场、鼓励商购骡马,在近六年间,先后向军队输送驮挽马达六万之巨。

于是乎,李定国才能在行军途中带着众多火炮,和六百多辆大车。

三个半圆形背水而列的步兵大阵正中,各有三座临时搭建的简易木塔,树有三面赤红色大旗,作为全军中枢指挥。

李定国就站立在中间阵型的大旗之下,用望远镜观望局势。

两万久战精悍锐士,列好阵型后,竟是整肃无声,但凡大旗一挥,军令传达,便是数千甲士一同举止,恍若一人。

戚继光在兵书中说“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从枪戳来,从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

这是当初有人也许是小说看多了,就问戚继光,那些江湖豪杰十分厉害的刀枪武艺,在战场上能不能大杀四方?

戚继光便如此作答,大概意思就是:屁用没有

什么叫精兵?不是说你武艺精湛,而是纪律严明,举止如一!

阳光下,三个半圆型军阵刀矛闪烁,甲胄森立,寂然无声

李定国见此军容,不禁颔首,经过七年打熬,这支军队已经堪为戚继光书中所言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