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定谋(1 / 4)

徐州战场,以黄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块区域

但明中期以后,徐州城周围,黄河并非只有一条支流。

由于夺淮入海后,黄河的流向实在是不稳定,故而在徐州北面,黄河干脆被一分为三,除了主流,以外,还有两道支流,称为浊河、秦沟。

这是嘉靖年间,黄河决口的结果,淮北之地沦为一片泽国,对百姓生产生活破坏不小,好在万历年间,治河名臣,也是张居正改革的干将之一,潘季驯,以“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归束黄河中下游,让徐州和漕运沿岸的水文状况大为改观。

此时的秦沟、浊河虽然还有,但已经只剩下一个河床了,等清初以后,就彻底消失。

不过由于两河之间水患频发,却是很少有百姓居住,以至于至今,朝廷在这里,连一个巡检司都没有设立,更别说县城了,方圆百里大的地界,竟是空荡荡。

但战事一起,这片遗留的河床平原地带,却成了两军争执的关键。

盖因此处刚好卡在徐州和沛县,两个清兵集团之间。

至于把守这片河床平原的关口,便是夹在微山湖水域与黄河之间的镜山。

所以,当明军有所动作的消息一传来,图海就马上率军挺进镜山,加强防御。

东路战场,清军主要战力分为三个部分,正红旗、镶白旗,和五镇新军。

其中镶白旗由于是被明军全歼后重建,历时不过三年,战力比起其余八旗要弱,且有在宿州战役中被重创,眼下只剩万余残兵,被光复后军围堵在磐石山上。

而五镇新军,虽然在宿州战役,也损失了一些,但主力未损,更重要的是,这些汉营新军补充起来没有八旗那么麻烦,只是武器难弄。

正红旗倒是实力不俗,虽然不如上三旗,但在八旗之中,却是属于下五旗之首,是当年代善的老班底。

甚至在兵力上,还要比作为上三旗的镶黄旗略多一些,至顺治初年,已经有了七十个佐领,超过一万七千人。

其中满洲佐领大概占六成,万人左右。

同样被分成了两部分,主力一万一千余,在瓦克达手中,位于黄河南岸的徐州城,图海于黄河北岸,手中辖制六千。

但新军配属却是反过来,三镇在北,两镇在南。

除此之外,便是作为附庸的绿营兵马,合计十万出头的样子,四万在北,六万在南。

于是乎,在光复后军被岳乐用自己性命牵制之后,此时徐州战场上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