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马失前蹄(上)(1 / 4)

自从黄河夺淮入海以后,虽然整个淮北地区,都从此变成了灾害频发的水旱之地,但因祸得福,整个江淮鲁南地区的水系交通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元代以后的漕运奠定基础。

(京杭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跟隋炀帝没有半毛钱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夺淮入海,减轻了修建运河的压力。)

而体现到战场上,就是,江淮地区的战斗中,由于水利交通便利,所以主要的据点和关键城镇都是围绕着水路展开。

自淮安向北,有安东、清河两个黄河边上的漕运城市,再往北,明军就必须一路拿下宿迁、邳州,最后才能抵达徐州城下。

瓦克达、岳乐等人决定好战略后,迅速派了两个正红旗参领(甲喇),加强到清河、安东一线。

再加上原有的四万绿营,黄河北岸的清军,兵力陡增,明军若是就此渡河,很容易被北岸清军阻击。

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派海军舰队沿黄河入海口进入河内策应。

但李定国决定兵行险招,他并未让郑成功派来的策应舰队,来黄河入海口,而是直接往清军的东北侧后重镇——海州而去。

海州,就是后世的连云港,但准确来说,是连云港的一小部分,因为此时连云港绝大部分地区还在海里泡着,直到两百年后,才不断被冲积成平原地区。

海州在古代的地位并不低,因为这里产盐

并且是明清时期,最主要的海盐产地之一。

此时海州之外,有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大岛,其实就是还未冲积完成的连云港地区,称为“郁洲”,由于郁洲的存在,海州内湾就成了天然的避风良港。

明代以后,不少走私商船都在此地活动。

十月末,一支上百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劈风斩浪,越过诸多岛屿,靠近海州沿岸。

正是郑成功派遣,由海军甘辉和施琅部组成的,负责策应东路北伐军的南下舰队。

船上携带的火炮不多,毕竟满清在淮鲁沿海并没有水师力量,这年头的火炮射程也相当可怜,对岸上打击力量相当有限,没必要浪费,还不如多留些在辽东。

不过却多带些人马,足有八千余众,虽然都并非陈举、刘国轩的铁人军精锐,只是海军普通士卒,但作为偏师已经够用。

可当施琅率先锋登岸,做好攻坚准备之时,他们却极为惊讶的发现。

海州没人。

准确的,来说,没有清军,只有一百多衙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