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破局(下)(1 / 4)

虽然同为母亲河,但相较于河道稳定,流域气候变迁缓慢的长江而言,黄河更像是一个“后妈”。

在历史上,黄河先后改道二十六次,决口一千五百多次,几乎对于每个朝代而言,黄河治理都是头等重要的课题。

在后世的许多社会学和史学研究中,中国之所以能够形成有别于世界主流的君主专制式封建政体,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出于治理黄河和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需要。

否则,如果是以西欧那种松散的邦国式**,很难完成治理黄河这种全国性工程。

而其中最为代表性和严重的事情,莫过于宋金之际的夺淮入海。

其实黄河河道,在北宋之前都还算稳定,但北宋后,宋廷统治者由于害怕北方的辽国军队从黄河南渡,于是多次人为的将黄河改道,花费无数人力财力不说,还导致山东北部百姓苦不堪言。

1128年,南宋建炎年间,金兵南下,长驱直入,宋高宗赵构一意南逃,金军如入无人之境,时任东京留守的杜充,害怕与金军正面交锋,下令开决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追兵。

杜充决河非但没有阻止金国东路军,还致使当地百姓被淹死二十万以上,因流离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数倍于此。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沦为难民。(这操作是不是很眼熟)

于是乎,原本在多次人为改道下,河道本就不稳定的黄河,从此向南偏移千里,从泗州入海。

金朝时期,又一次水患决口,黄河继续南偏,自淮河入海。

从此之后,一直到1855年,黄河都是自淮河出海口入海。

这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从此之后,从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都变成了水患频发的受难之地,导致整个淮北、鲁南地区,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惨痛局面。

而现在,这里却要变成明清双方争夺的关键战场。

李定国、王夫之抵达河淮前线后,迅速与正在淮安的张名振、张煌言汇合。

此战虽然是以左军、后军并用,但主要以李定国为主帅,张名振为副。

这也倒正常,毕竟李定国现在是当朝唯一的王爵。

其实关于李定国封异姓王这事,也只有刚开始时,有部分文官议论,后来也没人说啥了。

说到底,宋代以后,所谓“异姓王”根本不值几个钱,除了封号上高级点,就没啥用了,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