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科举(上)(1 / 3)

时间进入三月份,科举已经开始进入预备阶段。

会试虽然安排在五月,但按照一般规律,此时各省的乡试应该早在年前就已经结束了,但这次恩科,不仅仅只是再开一届会试,而是从考秀才的“小三试”,到考举人的会试,以及会试都要重来一遍。

只不过,情况变得特殊起来。

沈平鸿在平湖沈氏被抄家之后并未受到株连,家主沈泽永被斩首,直系家属判处流放,但对于像沈平鸿这种旁支庶出,一般不予追究,甚至还能分到田地。

官府只没收皇册未登记的隐田,而对于沈氏那五千多亩尚还挂在皇册上的田亩,则选择分散给其余旁支族人,封建宗法制的压迫不仅只是主家对佃农、家奴的,旁支庶出也应当是可以“团结争取”的对象。

沈平鸿就被分到了六亩中田,但被他交给了之前一直照顾自己的家仆夫妇,带着仅剩的几钱银子,想去杭州乡试。

关于考试内容,朱由榔是想过废除八股的,但作为一个已经执政三年有余的皇帝,他立刻就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抛之脑后。

八股最早源于王安石改革后的经义,经过元明两代加强后,最终变成了把文法、结构都限定得死死的八股文。M.

后世对于八股多有诟病,说八股文禁锢思想、缺乏创新,选拔不出真正人才。

但既然有这么多问题,古人又不是**,从宋代开始,对于经义取士的批评之声就没断过,直到明末,反对八股取士的,影响力巨大的文人、名士一大堆,比如张岱就是典型。

那为什么不废除呢?

首先,很多人忽略了,以经义取士,在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是一个相当进步的突破。

没错,八股的确没有卵用,但他解决了自隋唐以来,科举最大的问题。

公平和普及。

王安石以经义取士之前,隋唐到北宋前期,科举考试主要考什么呢?诗赋、策论,且不论这玩意有没有用,评判标准是否能做到客观,就说,如此多的科目和丰富的考试内容,的确能选拔出优异人才。

但在这个教育垄断,一本书都可以传好几代人的社会里,能考中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按照《新唐书》、《旧唐书》记载,终唐一朝,一共出过141个状元,其中出身寒门的只有五个,而且这些所谓“寒门”,基本上都不是真的“寒”,只是没有跻身贵族行列而已,究其本质,还是大地主家庭。

830名进士,超过七成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