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剑指金陵(下)(1 / 3)

郑成功也不含糊,从全军当中抽出三千精壮配备给刘国轩,这些精壮都并非原本海寇出身的郑氏旧部,而是郑成功后续在漳州等地招募的渔民、农民等,这些人不同于郑氏集团那些在多年“生意”中变得油腔滑调的旧部,更加朴实、坚韧,也更适合于训练纪律。

为了尽快把这支部队武装起来,郑成功还将缴获的清军装备中的所有铁制甲胄分配给铁人营,光复海军虽然财大气粗,但铁制甲胄还真不多,所以尚且还凑不出这么多甲胄来。

但即使这样,这支部队依旧达到披甲率百分之百,铁甲率达三成以上,火铳、刀矛等装备重步兵一应俱全。

为了迅速突破清军构建的镇江防线,郑成功并未让光复海军上岸和刘良佐攻防野战,但镇江,尤其是府治丹徒县的地理优势实在太过特殊,如果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扬州是江宁腹地的背面门户,那么镇江和太平府建阳卫(今当涂县)就是左右两翼,长江行至镇江地界,水道收窄,又多有突出部和江心洲,是天然的江防要塞。

故而,即便明军舰队再强悍,眼下也不得不上岸陆战,直面这一要冲。

丹徒临江岸外,有一江心小山,谓曰焦山,在原本的历史上,永历十三年,郑成功发动长江战役,一路打通四府、三州、二十二县,在此设坛祭天。

而眼下,刚刚拿下江心洲的明军并未直接登陆丹徒,而是围绕焦山至西面的金山外围下锚扎营。

郑鸿逵之下,五名总兵也纷纷抵达焦山,与郑成功议事。

因为他们最新接到的消息,满清顺承郡王亲提正红旗一部,与江北绿营大军,自凤阳方向,抵达就在镇江对岸的扬州。

施琅首先按剑而起,提议道

“都督,欲取金陵,必克镇江,欲克镇江,先取丹徒,丹徒镇临江不远,刘良佐纵使筑有炮台,但与我军而言,不值一提,先以重炮轰击逾日,再遣两部自大港、高资两地夹攻,末将以为,五日之内,必可下之!”

施琅其实并非郑成功一开始的班底,其人是早期郑芝龙“十八芝”一系武装海贸走私集团的成员——施大瑄之子,出身福建地方大族,算是集团内部的“小股东”,投奔郑氏后,常年跟随郑芝龙之弟郑芝豹。

当年郑芝龙结拜的武装海商集团“十八芝”中,除去一大半在内战中兼并灭亡了的,剩下几个主要分为两派,其中何斌、郭怀一投奔了荷兰,眼下正给荷兰人当“通事”,其余如甘辉、洪旭、施大瑄在后面都或主动被动的在郑成功手下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