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父子相认(1 / 3)

自大宋开国以来,制科考试录取的基本在第四等,第三等的唯有一个吴育,但吴育是第三等次,也就是比苏轼要低半截。

所以说苏轼是大宋建国百年来,制科考试第三等开山第一人,把从前的考生统统都踩在脚下。

至于什么状元,在这个等次面前都得甘拜下风。

制科考试虽有五等,但考中的几乎都是第四等,落榜的皆为第五等,但苏辙的名次是第四等次,也就是比第四等要低半截,但又不是第五等被黜落。

事实上,苏辙这个名次是很尴尬的,他骂官家,阅卷官们不敢给他第低等,但黜落又遭到了反对,只好给了中间的一个等次。

因而苏轼、苏辙都是大宋建国百年来第一人,只不过苏轼是实际上的第一,而苏辙是唯一一个得第四等次的进士。

结果出来后,三苏的才名在汴京城中就更为响亮。

上门拜谒的人把苏家的门槛都要踏破了。

有人专门刻印了三苏的文章,学子们争相购买。

尤其是苏轼之文,文采斐然又不失朴实通透,被考生们奉为圭臬,在考前必会熟读苏轼文章。

苏洵带着两个儿子一一上门拜谒了几位恩人:欧阳修、韩琦。

韩琦如今已经身居宰相高位,几位肱股之臣都对苏家父子寄予了厚望。

其时,三苏的名头在京师可谓是风光无限,尤其是才二十多岁的苏轼更是志得意满,颇有些飘飘然。

可对比儿子的风光,苏洵则显得有些落寞,他在书房里独自写下一首自嘲诗: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ωωw.

诗中赞扬了两个儿子的才学,但也透露出满满的心酸。

两个儿子年少就能通过科举和制科考试,天下扬名。

而他苏老泉一生追求科考,但屡次不中,直到如今年老体弱再也经不折腾。

虽然朝廷屡次征召考试,可他既没了心力也丢不起那个脸面。

好在他此生还有官运,在韩琦等人的力荐之下,朝廷终于给了苏洵一个小官——霸州文安县主簿。尽管官职很小,但朝廷恩准苏洵留在京师去礼院,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

无论如何,苏洵总算是圆了自己的仕途梦想,编撰礼书是个体面又清闲的活儿,非常适合苏洵的年纪和看书的爱好。

至此,苏家是人人顺遂,只等苏轼和苏辙的任命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