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伦理的崩塌(1 / 3)

老支书穆然色变:倪长发从袋子里掏出来的,竟然是一条人腿!

这是一条人类的小腿,在膝关节处被骨锯截断,创口处的白骨分毫可见……

“这,这是……”说话素来矫捷的老支书这会儿也结巴了:人类的小腿谁没见过?但换种时间、场合、对象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这是湘娃子的左腿肉啊。”倪长发着重强调了“肉”这个词。

经这一提醒,老支书注意到这条人小腿果然是成年男性的左腿,上面的肉似乎也很紧致……

等会儿,我到底在想什么?!老支书一惊:他被心里那个大胆的想法吓到了。

“老支书,咱们村不是缺粮食吗?您看这可以不?”倪长发眼睛里流露着肉食动物的光彩,“光靠田鼠干可撑不了两天,到时候……”

“可也不能吃人呐。”老支书喃喃道,说话也没了逻辑,嘴里蹦出几个诸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富贵不能**,贫**不能移”之类的词。

他想表达自己对吃人这种反人类行为的抗拒,却绝望地发现其实自己内心有一丝赞同倪长发的做法……

是的,赞同!

读过圣贤书的人大多能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挂在嘴边,然而真正到了要饿死人的地步就另当别论了。

精神的满足感建立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基础上,倘若连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口腹之欲”都无法得到满足甚至是缺失,精神的满足感也就谈不上了。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是宋朝朱熹等人提倡的,在当时可谓是道德标杆一般的存在。然而当我们探究朱熹的社会身份,就会发现他所处阶级与老支书、村民们是天然对立的。

就算再闹饥荒、就算世道再怎么不太平,还能少了特权阶级一口饭吃不成?作为在当时社会地位堪比孔老夫子的存在,朱熹喊出“饿死事小”的口号有何意义?说的跟他挨过饿似的。(¬_¬)

没挨过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