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7、投毒引起的暴动(2 / 3)

清军的试点放在顺天府,放在蓟州。

在王应豸看来,这是到了嘴里的肥肉,他怎么可能放弃这么好的出头机会。

跟你说实话,他脑子有病才会把机会往外推。李标疑惑的说道:“我看了蓟州的裁军方案。裁军三万多人,其中关宁军接手一万二。长城沿线火路墩和峰燧接收八千。实际裁军才一万三千人。按照惯例,裁军都是汰弱留强,剩下的都是老弱。怎么也不会搞成这样。”内阁诸位阁老和六部尚书纷纷点头。

内阁和兵部没那么好骗。王应豸报上来的方案是得到认可的。裁军汰弱留强,这是惯例,也是潜规则,这是久经考验的政事手段。

年轻人血气足,见不得不平事。对他们要靠洗脑和欺骗。直接镇压容易遭到反抗。

所以,朝廷主要靠教化为主。用为了朝廷,为了皇帝的高调鼓舞他们的精神。

让他们吃亏了还兴高采烈的有献身感和使命感。其实就是老官僚骗傻小子。

封建时代国家是家天下,和百姓有什么关系。士大夫们就靠宣扬什么匹夫有责,来把重担转移到底层穷人身上。

哄骗着他们祖祖辈辈撅**干活,被士绅卖了还给老爷们数钱。等他们过了三十五岁,甚至四十岁后,饱经社会毒打。

就很难骗了。人到这个岁数,再迟钝的也活明白了。要是还没明白人生和社会是怎么回事儿。

以后也就不会再明白了。既然骗不了了。对付这些老帮菜,就直接上刀子威胁。

反正他们这个岁数上有老下有小的,拖家带口的顾忌多,而且没了年轻时的血气之勇,一般人都不会走极端。

只要不是把所有的路都堵死,他们会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吞。这就是古代的统治术。

裁军也是一样。好骗的年轻人,收编留用,羸兵弱卒,老油子,统统开除。

不给足够的补偿也不怕他们闹事。不行就镇压,干脆撕破伪装来硬的。

李邦华说道:“出了安置两万人外,我还特意从兵部挤出了一万五千担杂粮,送往遵化,就是给遣散的士卒安置用的。怎么还是闹成这样。”说实话,李邦华也算尽心尽力了。

现在粮饷这么困难,能挤出来这么多粮食是很不容易的。可见,他是真心地想把这个典型树立起来的。

希望蓟镇裁军有一个好的开端,对扩大到整个九边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崇祯也是听得点头,李尚书这事办的对。他就怕地方有问题,又做了一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