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落户遵化(2 / 3)

先解决了吃饭问题才好。

杨凡是农村出来的,农活都会干,但是买地的话,钱太少,跟小胖子打听过,旱地一亩一年也收不了五斗米,这两年天冷,连续有干旱,产量更是雪上加霜,愈发少的可怜,就这样的一亩地也要三两银子。

种旱地搞不好是赔钱的。

如果是水浇地,有水渠灌溉的好地,价钱一下子就起来了,这种地旱涝保收,十分抢手,没有人愿意卖。至少要十两。

水田更贵,因为稻米高产,亩产一般都能到两担至三担。如果麦稻两熟的话,亩产能到四到五担。这种田根本没有人卖,明末这种黑暗的社会,没有背景势力的有好田也守不住。反而给自己肇祸。

而且杨凡明白明末的农民负担有多重,种地这种有前途的职业还是留给别人吧。

“我想在城里盘一家铁匠铺,我有力气,可以打铁,另外招募几个学徒,打造一些生活用品什么的,先安顿下来再说。”

“咱们遵化,是大明北方的钢铁之城,这一城人,基本都从事和铁有关的行业,这也是个出路,不如这样吧,我这边在城东北角上有一家铁匠铺,当初是抵债来的,也没时间管,一直半死不活的。还附带城外的一个小山,有一座小铁矿,连带着有四十五家家奴,原来是匠户,原主人和铁匠铺一起转过来的,都有身契,一并送给杨兄弟。”魏半城说道。

“这怎么好意思呢,还是请大哥做个价,小弟买过来吧”杨凡推辞道。

“哈哈哈,你大哥我家大业大,这城里三分之一的商铺都是我的,洒家又是个粗豪的人,不耐心做些小买卖,好多的管理不过来经营不善,半死不活的,年年还亏钱,送给老弟就当为我分忧了。况且你救下,并且送回我的独子。这是我魏家的恩人,一个铁匠铺和小矿坑算什么。”

“不可,不可,万万不可。”杨凡推辞道。

“难道兄弟看不起我老魏,还是嫌这礼轻了”魏半城假装生气起来。

这话有些半真半假了,杨凡知道,魏半城是不想欠人情,再端着就讨人厌了。

“魏大哥敞亮,兄弟也没话说,就按大哥的意思办”杨凡痛快的说道。

“好,你这个兄弟,我老魏交定了”

当晚魏半城宴请杨凡,宾主尽欢,魏家的管事,掌柜都来敬酒。杨凡酒量非常好,到最后也能自己走回寝室。

魏半城反倒喝的有些上头,摇摇晃晃的回去。

夜深了,魏半城躺在床榻上,一脸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