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田田流水稻花香(4 / 6)

样?瞧把恁能的!”

肖占武连忙道:“咱这儿跟湖北不一样。拿你们二村来说,属于三江平原,地势平坦,是世界上第三大黑土带,土质肥沃。要是在这里种稻谷,肯定比湖北的好吃......”

众人听他说的一套套的,那气势就跟小学校的教书先生似的,质疑的声音不由弱了下来,都认真听他解释。

肖占武对二村的村民解释说,不是说土壤肥沃就可以都种水稻,像是山坡地就不太合适,改造成本太高。而平原田地的水利设施和交通条件跟不上的,也得先种两年小麦或是甜菜。

此人是去年陈青松下去视察农田水利的时候发现的,不光种地是把好手,还爱动脑子;民政上面传授的种田方法,他总要琢磨出个一二三来。

当初一番谈话后,陈青松觉得此人是个可造之材,于是便在秋收后让他到技工学校上识字课,又亲自传授了水稻育秧栽培、田间管理、如何兴修农田水利等专业知识,也算是倾囊相授了。

一个冬天的学习下来,让肖占武感到受益匪浅,想不到种地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去年秋收后,陈青松又让他来到技术学校,结合他在田间地头的经验,给一群十四五岁的半大小子讲课,效果非常不错。

于是从今年起,当陈青松决定在北海镇下属的几个村落开展水稻种植的计划,便点了肖占武的将,让他带着学生下来传授水稻栽培技术。给他开的薪水是每月五十块北海元,视同高级教师的级别。

至于肖占武自己家那五十亩地,目前已经由北海镇的民政暂时接管,接管费用是收成的40%,从播种到收割都不用他操心,等着分粮食就行。

一场动员会开完,全村统一思想认识,于是三十户村民们便在他的带领下,从第二天起开始准备。

肖占武首先要做的是对那三十户人家的土地进行水稻地的改造。他先是找来了农机队的负责打井的队伍,一番测量后,在各家地块的最高处确定了水井的位置。二村这里因为靠近兴凯湖,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打个七八米下去,水就出来了。

这一下可把全村人给轰动了。为什么呢?旱地变水浇地,一下就成了上好的良田。

自古以来,田亩交易中最贵的就是水浇地,清代北方一亩水浇地是三十多两银子,而没有水井的一亩地则只有十两银子冒头。算算吧,五十亩都成了水浇地,这得是多大一份产业。

虽说北海镇的土地政策是不许买卖,田骨国有。可架不住农民们不这么想,万一哪天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