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欲右先左(1 / 6)

金姓官员要银子可不是因为他贪财,实在是有难言之隐,北方六镇太贫瘠了!

他的那位上司,也就是庆源府的府尹崔大人,自到任这几年来,亏空已经高达三千贯钱。实在是没办法了,才三番五次的派手下过来,看看能不能从北海军这里榨出点油水。结果他没想到邓飞居然这么大方,一下就给了八百两,这下亏空差不多就全填补上了。

慢着,有人说三千贯钱折算成银子应该是三千两左右啊,怎么八百两白银就解决了呢?

别急,这事还得从李朝的钱法说起。

话说自万历援朝战争以前,李朝一直没有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而且李朝缺铜,再加上之前一直奉行银矿的“临时官采制”,需要再采,不用不采,钱法极为混乱,当时用于交易的主要货币就是布。万历援朝战争开始后,因为明军的军饷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白银支付的,这才让白银在**市场上逐渐流通开来。

因为战争导致民生凋敝,再加上大明的使臣个个都是索贿能手,导致李朝的财政一直处在崩溃的边缘。光海君时代就有这么一个例子,**给“天使”修了座浮桥,结果使者表示桥就不必修了,折折现好了,至于过河我们自己想办法--把**君臣雷了个外焦里嫩。

到了丙子之役时,国王都跑路了,谁还管什么钱法。等到孝宗继位后,由于李朝自己的铸钱技术太次,根本不够用的,于是便由与清朝接壤的两西地方官(关西平安道、海西黄海道)购买带清的铜钱使用。

李朝的备边司表示既然造不如买,干脆从带清买钱(虽然带清是不允许铜钱外流的),一千六百两白银能买到一百三十万枚铜钱,于是燕行使团在回国之前就从辽东买钱回国。

按照这个价格,八百两白银就是六十五万钱,差不多是两千八百贯;李朝的“省陌”现象极为严重,每贯只有230个钱。所以明白了吧,就这么点儿事。

然而还有更令人意外的。

当金姓官员看到北海镇的千足银条后就表现出了好奇,然而等他听了北海军主管军需后勤的专业人士解释后,顿时大喜过望。

之前说过,清代一两是37.5克,银子都是九二五银;而北海镇的银条是千足银,一两是50克。两厢一换算,这批银条的实际价值已经超过了一千一百两,大大超出了金姓官员的预期!

这次出征,邓飞总共领了了两千两银条的额外经费,就是担心李朝那边不认北海镇的银币,结果还真用上了。

等金姓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