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谋事必谋知(1 / 5)

“依卿等所言,那些人举的是前明旗号,却不知是哪位藩王的后裔?”

“殿下,据那商人在宁古塔城内看到的,那些北海人除了明字大旗外,还有一个赵字和一个王字的将旗,具体是哪位藩王后裔并不清楚。不过之前从北京城传回的消息,大清皇帝似乎在命人查找前明赵王的后裔。”

汉阳昌德宫内,**国王李祘跟左议政李福源正在讨论从咸镜道传回的消息。

李祘眉头一皱,诧异的问道:“赵王?”

李福源躬身道:“正是。这赵王系自成祖皇帝三子,第一代赵简王起建藩,至崇祯二十年朱由棪而止,共十五代......”

九月的时候,随着北海镇兵围宁古塔城结束,清军大败的消息便从那些困在宁古塔的商人和边民之口传向了四面八方。清廷虽然想封锁消息,但几万人兵败的事却是怎么都遮掩不住的。到了十月,不仅黑龙江、瑚尔哈河、乌苏里江流域的各部赫哲费雅喀人大为震动,连李氏**都知道了。

自崇祯自缢煤山,满清入关中原以来,原本已被满清武力征服的**王国一直坚守自己的华夷之辩,敌视满清。因为困守孤城而签订“城下之盟”所带来的屈辱感,使得向来以“小中华”自居的李氏**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不断以中原大地发生的自然灾害来论证“胡虏无百年之运”,同时严禁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而发生在崇祯十年的“丁丑下城”,使倍感耻辱的**国上下暗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造成了一种殷勤的朝贡和对胡虏蔑视的奇怪共存。

事实上,自明代以来,作为周边小国的李氏**之所以保持与明清两朝的朝贡关系,不是因为大明或是满清的强横,而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才主动积极地运用朝贡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李氏**的国家利益核心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利益。即**要通过与中国的同质化,形成与其他周边国家的差距,提高自身在东亚文明圈内的地位(尤其是针对岛国)!

李氏**希望通过与“强大国”的**联合,确保国家安全;借着“天子”的权威,获得其政权的正统性。

此时李祘听了李福源讲解的前明赵王一脉的传承后,心中也是讶然。

去年福康安曾向**借兵,李祘不敢不听,于是便派了刘麟汉领水军协助清军。谁知道连人影儿都没见到,便得知了清军溃败的消息。

当时的**国君臣还以为清军是败在了鄂罗斯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