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总有人要倒霉(2 / 4)

了圣斯蒂芬王冠领地内其他民族代表的反对,但除了克罗地亚人以外并没有人敢真正站出来。

这里有一个很违反常识的事实,克罗地亚贵族并没有争取自己使用克罗地亚语的权利,他们要求的是在议会上使用德语和拉丁语的权利。

为此克罗地亚贵族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和匈牙利主流势力摩擦不断,但后者终究不敢做得太过明显,毕竟德语和拉丁语还牵扯到国家和宗教。

除此之外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抹杀和污名化也是让人无法忍受的,当时涌现了一批新匈牙利史学家,他们的口号是“马扎尔以外无英豪,一切荣光皆归于匈牙利”。

为此他们发明创造了很多历史,马扎尔人先祖英勇无敌,作为亚洲人征服了欧洲,作为欧洲人又成功守护了欧洲。

爱尔榭贝特·巴托利,历史上臭名昭着的吸血鬼女伯爵,传说中她为了永葆青春,而在三十年间疯狂残害了650名少女,另有传说为三千人。

而西方童话中另一大反叛蓝胡子的原型,法国的吉尔德莱斯元帅也只是在八年间残害了三百男童。

爱尔榭贝特·巴托利将少女们的血液榨干,用来饮用和沐浴。

总之这样一个人应该和好人不沾边才对,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爱尔榭贝特·巴托利被硬生生洗成了对抗奥地利人的民族英雄,因为她将自己身边的德意志族侍女都用来榨汁了。

与疯狂洗白马扎尔英豪相对的是对其他民族英雄的抹杀,几乎所有斯拉夫人的英雄都成为了野蛮、无知的强盗,而德意志哲学家则是一群自以为是的小丑,至于意大利古罗马时期的先贤更是一无是处的废物。

强盗这个词深深地刺痛了克罗地亚人的心灵,因为他们历史并不以劫掠为耻,但这不代表他们喜欢被说成是强盗。

事实上克罗地亚的民族主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匈牙利人的刺激,匈牙利人对于语言和文化的抹杀导致了克罗地亚人强烈的反抗心理。

于是乎便有人开始搜集、整理克罗地亚历史和语言意图反击匈牙利人,在这种对抗中克罗地亚民族主义逐渐觉醒。

与克罗地亚人相比,塞尔维亚人就要惨得多了。

首先塞尔维亚族人口太少,同时由于居住地相对分散,除了伏伊伏丁那都很难聚集起足够的力量。

在巴纳特、斯拉沃尼亚、克拉伊纳这些地方也有塞尔维亚人的聚落,但力量都不是很强。

塞尔维亚人其实算是一个比较积极响应新匈牙利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