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中秋【中二】(3 / 7)

的对话。

而薛宝钗这时隐约瞧出了些门道,焦顺刻意强调薛蝌的父亲生前与儒生亲近,又给薛蝌安上了逼不得已弃文从商的标签,再加上宝琴的诗才……

这是想潜移默化的扭转文人对薛家二房的看法?

再往下看第四段:

【隆源五年六月初八。

今天在母亲面前失态了。

盖因梅家突然来信,要求在年底之前送宝琴进京完婚。

宝琴才十三岁,离及笄也还有两年!

更何况母亲尤在病中,这时我怎么忍心把妹妹从她老人家身边带走?!】

这是到如今最短的一段,却是情绪转变最大的一段。

上一段还沉浸在失去父亲的忧伤,以及兄妹间美好的互动当中,这一段却陡然提到了梅家催婚的事情,让众人的心情也随之急转直下。

【隆源五年六月初九。

母亲说的对,梅世叔是堂堂翰林,焉能不知礼守礼?何况他当年困顿时,全赖父亲资助这才得以金榜题名,若没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又怎会急着催促宝琴进京完婚?

但母亲毕竟是在病中。

故此我在回信中详细阐明了家中的情况,期望梅家可以宽限一段时日,至少等到母亲的病情好转之后。】

第五段‘薛蝌’的态度明显又软化了下来,字字句句可见他对母亲的孝顺,又着重突出了对翰林的推崇,以及自家曾对梅翰林有恩的事实。

这时众人也都隐约猜出了焦顺的用意,可靠这起居随笔一样的东西,真就能重创梅家吗?

【隆源五年六月二十四。

梅家依旧坚持要妹妹进京完婚,看来果然是有迫不得已的缘故。

因母亲也一再催促,希望可以完成父亲的遗命,无奈之下,我已决议中秋之后携妹进京。

母亲虽不能前往,万幸伯母与堂兄堂姐皆在京中……】

【隆源五年七月十八。

梅家再次来信催促,母亲为此亲自带人整理好了行李,责令我立即进京……】

【隆源五年七月十九。

无奈启程。

登船后不久,宝琴的舱室里隐隐有哭声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