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一章:疯狂暗示(2 / 6)

“总宪所言,本官不敢苟同。”

“所谓言路通畅,指的是科道官员,能够直达天听,而不被其他官员阻拦,但却并不是可以随意议论朝廷诸事。”

“朝廷广开言路,是为了集思广益,但是,诸官员当中,唯有科道有风闻奏事的传统。”

“二者叠加,便造成了科道官员在面对朝廷大政时,往往不经察查,思虑而妄发议论,甚至于,常有多年在内地巡查的御史言官,从未到过边境,仅凭公文消息,流言议论,便在边境诸事上指指点点,自以为是。”

“更有甚者,听风便是雨,手中毫无证据,仅凭一腔热血,便纠结聚众,行扣阙之事,扰动朝议,动荡朝局,实为大害也!”

“本官并非想要限制言路,只是,朝廷言路宽广,原本便不拘科道,然科道既有风闻奏事之权,若再可随意议论朝廷大政,未免不妥!”

应该说,科道言官,的确不怎么招人喜欢。

虽然,王翺能够开口,肯定是提前在心中有了腹案,但是,这番话说出来,多少还是带点个人情绪。

要知道,当初王翺身为提督大臣,巡查广宁时,忽遇瓦剌进犯,他带兵仗剑守城,亲临城墙上督军,当场将劝他弃城退走的官校拿下,可谓风骨凛然。

但是,此事传回京师之后,却遭到了言官弹劾,说他擅自指挥,有违法度,不肯撤退,视城中百姓性命不顾。

到了最后,反而被罚了半年的俸禄。

后来他特意托人调查了当年弹劾他的人,结果发现,竟然是一个素来没有接触过军政的年轻御史,听信了几句议论,所以约好和几个同年御史一同参劾,才闹出了这桩事。

得知这个情况之后,王翺耿耿于怀了许久,此刻说出来,自然难免多了几分怨气。

所以,说着说着,王翺心中不忿,不免又暗戳戳的点了点当初御史们险些扣阙的“丰功伟绩”。

当然,王首辅这绝对不是小心眼。

而是因为,这帮科道官员们,实在是太过鲁莽,随随便便就能够挑出他们一大筐的刺儿。

眼瞧着陈镒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王翺略停了停,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道。

“至于总宪刚刚担心的,科道官员担心限制重重,怕受责罚,隐而不奏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