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调整(1 / 3)

陈建国一眼就认出来,大爷爷手中的便是我军56式剑形刺刀,又被称为“56式扁刺”,

看上去像短剑,其实说是短刀也可以,

说起军刺,后世一部《**》的电影,让很多人都知道我军的**,而我国最早的**,就是56式**,后来在南方战场上逞威的就是这种,

再之前是仿造的苏联四棱军刺,后来换装的时候,就跟着53式一起被56式替换掉了,

其实**厉害归厉害,但作用非常有限,它的杀伤力主要体现在“捅”上面,拼刺刀的时候,戳一个洞就血流不止,非常厉害,

但是,除了“捅”,基本上也没别的作用,尤其是后来短兵相接的情况极少,这种军刺也就被逐渐淘汰,

现在之所以大量装备三棱刺,是因为56式剑形军刺对钢材强度的要求非常高,而这种钢材产量极少,如果都配发剑形刺,生产成本会大幅增加,

而三棱刺上细下粗、又有棱角作为依托、结构非常稳定,甚至比使用了优质钢材的剑型刺刀,强度更胜一筹,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会大量配发三棱刺,而剑形扁刺则相对罕见。

相比三棱刺,这种剑形军刺用法可就多多了,刺、扎、劈、挑、抹、格、剜、剪、带,招式丰富多样,最适合陈建国这种用刀高手。

大爷爷拿着军刺,感慨地说道,“那把刺刀被你送了人,我就想着从哪里再给你弄一把合适的过来,本来有个老战友家里也藏了一把跟我那把一模一样的,可我二十年来头一回给他写信找他讨要,他竟然都不给,还敢在回信里……咳咳,”

说这话的时候,东北某个院子里,一位穿着普通军大衣的六十多岁老人连打了好几个喷嚏,赶紧将大衣紧了紧,嘴里还在嘀咕,“老陈那家伙怎么还不回信呢,是不是骂得太狠了?下回轻点儿?”

大爷爷将手里的军刺递给陈建国,干咳一声说道,“这不,我就只能找你曹爷爷讨了一把新的,这个做了一点点小改装,把卡口锯掉了,又给做了个刀鞘,方便你用,

反正这玩意儿也不值钱,你再看谁合适,要送就送吧,送完了回头你再自己找你曹爷爷要去。”

听大爷爷这口气,还惦记着那把三零式刺刀呢。

陈建国接过军刺,仔细看了看,刀身银白锃亮,中间一条凹槽,一看就是一把利器,随即挽了个刀花,一刀扎在木板上,轻轻一挑,便是一个坑,

好刀!陈建国喜滋滋地插在后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