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夜校(1 / 3)

陈建国的第二张奖状,来自小县城扫盲工作委员会。

对,不是棉纺厂,而是县里发的!

原因很简单,

陈建国给奶奶想的认字的好办法,被大爷爷上报到棉纺厂之后,先在厂里试着推行了三天,

嘿,效果显著啊!

有的人迅速认识了两百多个常用汉字,而且在以后的几天内很快就熟悉,不仅能看、能读,还能写,

虽说与其中一些人之前上过扫盲班、后来又忘了有关,可也很不得了了,

那不是还有没上过扫盲班的么,而且上过扫盲班的在脱离了学习之后,很多人也都有返盲的情况出现,现在几天就能学这么多字,这就说明办法有效。

于是就被大爷爷和棉纺厂的领导一起,联名推荐到了县扫盲工作委员会,在短短十来天的时间里,便被推广普及到全县,甚至深入到边远乡村的犄角疙瘩,

主要是这个办法不需要任何资源,只要一支笔,

不,有时候连笔都不用,

在田间地头,在房屋的墙上,在农具上,直接用石头或者煤球写上几个大字,或者钉块木板,在上面写字,人们走到哪里就就可以学到哪里,而且记忆深刻,一看就不会忘。

比如犁耙,都是农民们认识几十年的老伙计了,谁不认识这玩意儿,就是不知道“犁耙”两个字怎么写的而已,如今在犁耙上钉一块木板上面写上字,这一出现在眼前,再经过教员一讲解,瞬间便记得死死的,想忘都忘不了。

除了工具,棉纺厂还利用自身优势推陈出新,给每个职工和家属都发了两块布,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再缝在衣服上,

别人一看,诶,就知道你的名字怎么写啦!

自己看不到怎么办?

谁认字第一课不是学写自己的名字啊?!

就这样,在新一轮的扫盲运动中,小县城在整个地区脱颖而出,极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由专人将成功经验整理成报告,上交地区,

可能等不到过年,这种学习方式就会在全地区普及,说不定还会推广到全省、全国!

这么大的一个功劳,县里又怎么会吝啬一张奖状!

不仅发了奖状,还有奖品,

一个日记本,一支钢笔,以及一只搪瓷水杯。

日记本是32开大小,红色的硬纸壳封面,上方有一副圆形插画,画的是学习、工作的场景,下方有四个大字,學習日記,不仅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