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大喜(2 / 3)

皱眉。

“先生可有应对之策?”

王景当然知道这种情况,现在淮王府中枢的三省六部十三司都还没有填充完整,很多部门都是编制空悬,缺乏官吏。

还有地方上的官员,此时只有泗洪附近的县城编制齐全,像五河这种拿下没多久的地盘,都处于缺编状态。

沈翼说道:“臣以为底层的村长、巡检等官吏,可以用战场上受伤的什长、队正充任,不用把所有因伤退役的士卒都放到卫所中练兵……”

“至于县令和六曹官吏,需要识字的读书人充任,臣建议王上举行科举!”

科举!

自从隋唐时期出现后,便一直贯穿了以后的历史,无论什么王朝,什么年代,科举授官都是入仕的堂皇大道。

王景也知道举行科举可以迅速的选拔人才,把中枢和地方的官吏编制补充完整。

但他一直没有松口。

因为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科举,出头的只会是那些世家豪族的子弟,底层出身甚至百姓出身的人才,根本无法出头。

几次科举下来,淮军中枢和地方上下,就会形成乡绅豪族的根基体系。

>

谷篡  这样下去,淮军以后建国,也是一个和其他王朝没有多少区别的国家,这和王景皇权下乡,尽可能维护公平的初衷并不相符。

“让受伤将校成为地方的基层官吏……可以,不过科举的事情很重要,等回去之后所有人一起商议再做决断!”

王景淡淡说道。

他说话的时候,暗中做出决定,准备在各个城池乡镇设立社学和扫盲班,让那些因伤退出军队序列的伤兵组织起来认字识字。

他们只要能看懂文书,经过一番培训,成为地方的基层官吏不成问题。

这些为淮军扩张壮大立下功劳,并且对王景十分拥护的人,才是淮军的根基。

至于那些从外地投奔而来的读书人。

或许他们之中有愿意为淮军效力的人才,但他们没有为淮军扩张立下任何功劳,凭什么一来就能当官,凌驾于淮军“自家人”之上?

科举肯定会有。

但要等到王景的基本盘,占据了淮军疆土一半的官职编制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