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前往岭南(1 / 3)

大周的西京城名为安城,三年前忽发水患,水患过后没有注意预防,尔后又发了瘟疫,一时死伤无数百姓,事情虽然过了三年,这里的百姓提到那场大祸,至今仍心有余悸。水患后,朝廷非常重视,派了专人去安城赈灾,哪里想又逢疫症流行,一起去的官员死了大半,只回来姜成智父子,又因失了全部的赈灾粮款,被有司查问,供词前后矛盾,语焉不详,因此姜家被判抄家,流放至几千里外的岭南。x33

宁王赵衡接了案子后,先令贺晏如去岭南蛮荒之地去寻姜氏父子,提他们去安城问话。晏如领命,带了一队王府侍卫赶赴岭南。

不要听某大儒吟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以为岭南是什么好地方,其实岭南乃蛮荒之地、穷山恶水、瘴气密布,是大周流放犯人的去处。传闻大周开国皇帝曾在太庙立誓碑,要求后世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故而形成大周特有的优待士大夫之风。大周官员只要不是犯了重罪,极少被判处死刑,最多只是贬官流放,而岭南则是流放官员最热门的目的地。大周自建国至本朝,被贬官流放者数量极多。

晏如一行风餐露宿,昼夜赶路,终于顺利到达岭南。

岭南的“岭”指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脉,岭南,则是对五岭以南地区的泛称。岭南地处偏僻,距离京城路途遥远,犯人们单是带着枷锁,徒步几千里,已经是难事。这里气候湿热,环境恶劣:背山面海,五岭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海上的暖湿气流北上,造就了岭南地区炎热多雨、高温潮湿的气候特征,这种气候让远道而来的犯人们很不适应。又因气候炎热,林木茂盛,水源丰富,导致蚊虫肆虐,疫病流行,特别是这里独有的瘴气,曾有诗云:“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岭南无瘴便可老,江头有酒犹堪唤”,都反映出犯人们对瘴的畏惧。这大周的流犯,到达岭南后,从事种田、打围、烧石灰、烧炭等苦力,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找了当地的官署,询问后得知,姜成智父子此时正在萌渚岭附近烧炭。顾不得休息,晏如马上出发去萌渚岭。这里森林茂盛,所以当地官署在此处择址挖窑孔伐木烧炭。京城至此几千里远,姜氏父子戴着重重的枷锁,徒步几千里,能够安然至此,也算是命大了。

那些流放的犯人们在各窑孔前要砍树锯木、装窑、烧窑、封窑和出炭,这些重体力活都是犯人们在干。晏如来到要找的窑孔前,见那些工人们面色黎黑,衣衫褴褛,身上的衣物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