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新式插秧(2 / 3)

,过热水撇去浮沫洗净;干蘑菇温水泡开。

竹笋捞出洗净,切块,再把鸡块,竹笋放入瓦罐里面,加入足够的凉水,烧开后小火炖一个时辰上下,直到鸡肉酥烂,调入盐即可开饭了。

两大盆鸡汤,吃到最后连盆底的汤汁,都被老二添了小半碗干饭下去,舔的干干净净的。

插秧的第二天一大早,若娘带着背着秧苗的四个儿子往自家水田走,老远看到一群人站在那指指点点的,还看到了不少花白头发的老汉,用个小马扎,坐在田埂上抽着旱烟。

......

许家村这些老瓜包可不大出门,平日里只有经过这些人家的院子,才能看到他们躺在院子的竹椅上晒太阳。

元安朝几经战乱,赋税高,徭役多,乡下生活艰苦,哪个村子要是有十来个能活到五十岁以上的就能被称为长寿村子了。

许家村满打满算才九个老人!

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按人头算,县衙每个月都有二十个铜板的奖励,要是双亲都在,一年算一下也有接近五百个大钱,能抵青壮年在镇上打工两个月的工钱了。

所以啊,这些个老人,在村里可不当宝贝待着!

能动的钱袋子哦。

若娘眼瞅着,除了那两个走不动路了的,许家村七个老瓜包,都在了。

其中还包括许二柱的爹娘,许富贵和许范氏。M.

这可真是稀客了。

有眼尖的,看到阴沉着脸,背手走过来的若娘,连忙扯了扯旁边说的唾液直飞的几个庄稼汉。

若娘远远听着,“这许云氏个糟心婆娘,谁娶了谁倒霉,这好好的良田都给糟蹋了呀!”

“秧苗下的这般稀,栽下去的苗都耷拉了,这收成怕是难咯!”

“好好的种田法子不用,偏偏要搞甚么稀奇货,老娘们的话就是不能偏听。”

“老许家一帮软骨头儿子,甚事都听个老娘们的,能成甚事?”

“许云氏这般胡闹,二柱家怕是要散哦...”

“他们家老五还在村学念书呢,我看有许云氏这样厉害瞎折腾的老娘,老五这书也是读不出来的多!”

“是啊,看昨个,老五也在地里干活呢,不会是不念书了吧?”

“看那养的细胳膊细腿的,不读书能干甚?”

“我昨天可细细看了,他连老许家那**老四都不如呢!干活稀稀拉拉的,啧,这要是送我家,我都不敢要,可得花功夫精细养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