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许攸背叛(1 / 3)

黄昏时分,许昌城外喊话的百姓退了下来。

冀州军大营早就备好又白又大的馒头,又鲜又美的羊肉汤,热情的招待百姓。

各政工还主动端着碗与百姓一同吃饭,关切的询问百姓们平时的生活情况,在袁绍治理下受过些什么委屈,有什么需要帮助或者解决的地方等等。x33

经过数年的历练,冀州军的政工对这些工作已经越来越娴熟。

无论在军中对将士们的思想宣传,还是平时对百姓的工作开展,都游刃有余。

而他们遇到或者问出来的这些问题,都会整理记录后向上面反映。

这些信息,都会经专人整理过后,再送到东方帅面前。

而东方帅正是靠这些信息,就基本能详细了解到各地治理情况。

这,就是东方帅对付各世家的另一柄隐藏的利刃。

哪怕冀州已经改良造纸术,弄出印刷术,并开设常山书院,还计划遍开学堂等等各种针对世家的举措。

却依旧没法一次性将世家铲除。

世家在大汉的影响力,照样巨大。

很简单的例子,东方帅手下荀彧、崔琰等,甚至包括前不久在后军中崭露头角的王凌,都算是世家之人。

还不说各中下层官员,各郡太守,县令等等,可以说九成都是世家之人及与世家有瓜葛之人。

为何?

因为当官处理政务,识文断字是首要条件,而世家垄断知识数百年,此时的读书人,基本上都出自世家。

所以在全民普及教育程度没跟上来之前,东方帅也只能用他们。

可别小看世家的适应能力及投资能力,跟后世股票一样,再**的股,也有人入。

何况东方帅已经成了一支最大的潜力股,哪怕他出身反贼,那又如何?

这也是东方帅直到现在,都没考虑过开科举的原因。

民间有许多寒门士子因无人举荐不能出头,科举就能给他们一个出头的机会,挖出大把寒门人才将世家打下去?

痴人说梦!

若不是当初在洛阳逼世家交出三千读过书的世家子弟,他想在冀州开学堂,在寒门中招聘老师都招不到多少。

东方帅在等,等学院遍地开花,百姓中的读书人多起来。

如今在吏部施行的官员上任前必须通过培训,通过考核的制度,便是为以后面向全民考核选官打下的基础。

他到时准备将科举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