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荀爽的决定(2 / 3)

爽不由得赞了一句。

荀彧又道:“叔父所言甚是。不过奇怪的是,甄家卖的《诗经》,就有一百本,全都是一模一样的做工和字迹。掌柜的还说,若卖完了,可以随时从常山发货过来。”

“还有,叔父且看,《论语》、《大学》、《孟子》,总共有三百余种书,他们都有卖。都与您手上这本《诗经》一样,同样的精美,一模一样的字迹。”

荀爽再次愣住,连忙自荀彧手中接过一本《论语》,翻了一遍。

又找出相同的字,将两本书放一起比对。

全一样!

这怎么可能?

难不成他们将所有的书都雕刻成模板再拓印?

这得花费多大的人工?

“此书价值几何?”

荀彧苦笑道:“这也正是奇怪之处。他们所卖之书,似乎是根据页数不同来定价的。花费纸张多的价值贵一些,但相差不太多。这本《诗经》,只需五十钱。我买了一百本书,才花了五千余钱。”

“怎么可能?”

荀爽与陈信今天数次异口同声的说出这四个字。

两人激动的将整箱子书一本本取出来翻看。

半晌,荀爽居然跌坐在地。

显而易见,甄家一定又掌握了什么特殊的技术,能将所有的书很容易的拓印出来。

只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透,这到底是什么技术。

关键是这种纸质书,基本上两页纸就相当于一卷竹简的字数。

这里面随便薄薄的一本,都可以当数十卷竹简。

有了这个箱子里的书,自己将近半屋子的竹简,都可以拿去生火煮饭了!

若这种书面世,以后还有人看竹简书吗?

即使孔子搬家所用的那么多大车,都可以换成几个箱子轻车快马,说走就走,谁还耐烦带那么重的竹简书?

荀彧又道:“叔父,掌柜的还特意说了,我们荀家所藏之书,只要是常山没有的,都可以帮我们印成这种纸质书。并且会注明由何人所献,与这些书封面上一样。”荀爽这才注意到书的封面处除了用大字写的书名,还有几个小字。

《论语》这些大众化的书只写了“孔子著”这等字样。

但另几本不算大众化的书,却除了写明著者,还写上了“原版由清河崔氏捐献”或“原版由巨鹿田氏捐献”等字样。

也就是说,日后读书人除了记得著者,岂不是还会将捐献的家族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