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大帝的答案!无数人报考艺考(2 / 3)

助力。”

“大家要记住,在大帝手中,华夏王朝从世家治世,转变成了官僚治世。但这是有转变过程的,直到分户法实施,这个转变才进入加速阶段,在那之前,在大乾出力的大部分人才都属于世家门阀。杨肃、珂午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全都是世家之人。”

“千万不要以为,康哲元年大帝杀了江南八大家,世家就没了。那就太过天真了。”

历史老师侃侃而谈。

“当时,世家门阀希望将自己的人送入大乾的**体系,继而稳固自身的阶级地位。”

“而大帝没有选择同意。”

“史书上明确的记载,大帝多次的拒绝了开恩科的谏言。”

“这说明什么?大帝很清楚世家想干什么。”

“当时的乾国,是典型的君强而臣弱。”

“大帝是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乾纲独断型的帝王。”

“内阁首辅赵阳是工部出身的首辅,他的**力量,是远远不如乾国的历代首辅的。”

“在这种情况下,大帝根本不理会世家的要求,他要另外想出来一条出路。”

“这个出路就是艺考。”

“艺考的内容与工科理学无关,也和武功没有直接关系。”

“现在,我们来看大帝给出的答案。”

“经济上:当时的大乾多线战争,后勤线又多又长,资金疯狂消耗,长达六个月的艺考,吸引了士子学生阶层,把他们的钱从口袋里捞了出来。”

“军事上:艺考选出来的人才,看上去权力不强,但却依然被派送到了地方,作为辅官存在。也就是说,这是有升迁可能的,只要有政绩,那就有功劳,之后获得更大权力也可能。”

“毫无疑问,这满足了世家的部分要求。世家照样可以把自己人安**去,这些人各个人才,通过个艺考完全做得到。”

“文化上:艺考制度促进了华夏艺术文化的发展。自从艺考出现后,配合当时的经济发展背景,让华夏艺术得到发展。并且吸引了其余国家的艺术才子,将人才给吸纳进了乾国。”

“**上:大量底层人才成为艺官,他们稀释了当时的官员格局。虽然最初没有什么表现,但在后来,这些进入**体系的艺官,客观上进一步抑制了当初江南派系这样的官员结党情况的出现。”

“同学们。”

历史老师点了点桌子。

“大帝的才华,盖压当世。他不仅仅在文治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