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宋之商税 明之不…(3 / 3)

本,不仅引起民怨而且反而减少了商税收入;

又比如收税标准也不成熟,对**污吏来说可操作空间太大,这些标准反而变成官僚向底层百姓收刮民脂民膏的捷径。

明朝又没有将大部分流民招募进军队的传统,故而农民活不下去了,还是可以聚集起来占山为王,来反抗一把的。

这又导致大明历代皇帝对农民加税会更加谨慎。

农税、商税都不好加,加上古人思想的局限性,一些改良派只反对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却提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导致税制改革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最终夹杂着辽东战事、党争、天灾、农民起义等各种问题而拖垮大明。

顾横到现在才明白,自古以来,为何自己和很多人都会犯以今论古的错误,是因为完全没有意识到古人的时代局限性。

对于他们而言,任何改革的难度都是相当大的。

顾横突然觉得从前在现代的自己,看来是被洗脑了,执着于明末商税,误区很大一部分是跟宋朝有关。

毕竟宋朝商业发达,自己认为商税可能超过了农税,而且还觉得宋朝的制度可以借鉴给明朝,看着好像不是什么难事,其实现在知道是难于上青天。

在清朝雍正皇帝推出摊丁入亩的改革政策之前,拥有更多人口而土地更少的农民始终是主要纳税承担者,没有人能想到向拥有更多土地的地主多收税,即便像张居正那样改革迈出了一小步也很快被淹没了,难度可想而知。

这样一对比,顾横发现都不容易,原来之所以现代人能站得高看得远,因为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