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态(四)(2 / 4)

大明求生记 拉拉袖 1523 字 9个月前

这些在瘦地上种植还能高产,这几年来慢慢有许多的农户大片种植了,除了人吃外,就是给牲口吃,是不是很浪费,其实还不知道土豆除了酿酒外,还能深加工许多的东西出来,作为粮食玉米的吃法目前就是磨成粉,在瓦罐中煲糊糊喝,要么就是烙饼吃,原因是玉米做成馒头因为石磨的粉不够细粗粝难下咽。

还有就是红薯,这红薯吃多了烧心,好在也能充饥,除了酿酒最大的用处就是喂牲口,在德寻酒楼中有一种粉条,就是用红薯做的,可现在郓城还没人知道粉条是用什么做的,只知道从平安镇那边贩运过来,跟仙人面一样。m.bīQikμ.ИěΤ

目前章子俊所有的产业,技术都是不保密的,谁想学就学,学会了自己去开作坊也不拦着,这种粮食深加工,章子俊的做法就是规模化,产业化带来的效益,比如制作红薯粉条,从种植收购起就是一整套机器设备,滚筒清洗,到粉碎到挤压晾干,最后包装好投入到各家商行贩卖,而一家一户小作坊也能做,试想各种成本加在一起,产量低下,成本就高,还不如直接购买平安府出品来的划算。

那个仙人面也是一样,压制成面条后,余下的加工成品,不是一家一户几个人能制作得了的,全是规模效应,采用流水线生产,每天能制作出五十石的方便面出来,换算的话一石就是120斤,五十石就是六千斤,而红薯粉条的产量还要高出数倍为每日二百石。

虽然章子俊给明朝带来了土豆、玉米、红薯,其它还带来了辣椒、西红柿、洋葱,经过这些年的培育,都得到了种植,可明朝老百姓并不卖帐,按地方区域主食还得是稻米、稷米、菉豆、荞麦、穬麦、大麦、小麦、白粱米、黄粱米、青梁米、黍米、秫米、粟米等这些,现在的土豆、红薯、玉米只当是在这些许许多多粮食中的某一种罢了,产量高也就当成是牲口饲料用,就像是黄豆,在北方就是喂马,作为一种精饲料,余下的做豆浆磨豆腐,从不当主食。因为产量高,不挑地,所以才慢慢地有农户种植了。

所以说,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往往需要几代人后才见效果,不是某些穿越小说中写的那样,把红薯带到了大唐又或是大宋后,立马百姓全吃饱了几十万军队全有粮食了那样,看着很过瘾而已。试想如果每天吃红薯,十天半月后就拉不出粑粑来了。目前唯一让明朝人接受的就是产量高,地边角落,山前屋后都能种植,就说林老汉一家,一亩水田一年中种植二季,冬种小麦夏种水稻,原本旱地上种些菉豆、荞麦、稷米什么的,产量极低,本着产量能比种粮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