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趁乱尿遁(2 / 4)

大明求生记 拉拉袖 1506 字 2023-02-27

出现了两个朱元璋所不喜的字眼,结果被斩首。比如翰林学士高启,他被后世称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由此可见他的历史

地位着实不容小觑。可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只是按照个人喜好作了一首内容有“龙盘虎踞”的字样的诗,就受到朱元璋的猜忌被斩首。又比如钱宰,只是在家自娱自乐发了一点上班太早的牢骚,也难逃朱元璋的眼线。第二天上朝时就被朱元璋点名说诗作得不错,就是有个字出现了问题,吓得钱宰当场跪地求饶。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手上便沾染了太多文人的血液。而他也不负众望,成为了历史上杀死文人最多的皇帝。

其中有名的案件有二十起,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所做内容中出现“作则垂宪”被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所作内容中出现“垂子孙而作则”被诛、福州府学训导林博璟所作内容中出现“仪则天下”被诛等等……。

朱元璋在当时这一系列操作,直接将明朝时期学子想要入朝为官的积极性降到了最低。那些正统的儒生不愿入朝为官害怕朝不保夕祸及己身。因此新鲜血液不愿意入朝为官,已经在朝堂之上摸爬滚打过数年的老臣也产生了辞官隐居的想法。

从先秦开始的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对任何一个古代文人来说,作一首勉强能通的诗是基本功,文人之间的唱和酬酢也是以诗歌为主,不少诗词名篇都是即兴应景而作,可有明一代,这样体现真性情又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却几乎没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是八股取士制度的影响、党争和文字狱的威慑、整体学术氛围的低迷等。

“噤若寒蝉”便是当时文人最真实的写照了,因此不确定自己是不是会因为一句无心之失,受到皇帝的猜忌最后丢掉了性命。剩下的不敢辞官也不敢忤逆皇权**威的官员,也丧失了自己初入仕途的野心与抱负,无所作为。

所以也别怪“三杨”时期,只知道歌舞升平,也不能怪当今纸糊三阁老,泥朔六尚书了,整个文坛一团死气,直接影响到了朝堂官员的素质和文学功底,像商辂这样的人物也不得不回家种田。

以八股文为科举文字的标准体裁、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为出题标准,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对沿袭数百年的科举制度最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对朝廷来说自然是有利的,相当于强制性的统一了天下儒生的思想、而八股文这样的题材也确实带来了审卷和评定举子文章优劣的便利。但其后果就是让举子们禁锢于朱子的学术体系中,写起文章来也习惯性的按照八股文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