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这挂的不是面,是希望!(2 / 4)

搬来的几家,孩子们已经进了学堂,成了新伙伴。

每日小子们除了读书,就是约着一起捡柴火、割柳条,上山找遗漏的果子,下河摸鱼,简直玩疯了。

就算秋收忙过了,村里人也闲不下来。

一部分去砍柴,储备过冬。

一部分则跟着周大人和李老二,忙着郡主府的地基,偶尔还要进城去伯爵府。

村长每日背着手,拿着烟袋锅儿,去看过郡主府的地基,又去看面条作坊,看完作坊又去山谷……

这般每日操心出力,按理说该劳累,但老爷子身体出奇的好,精神头儿十足。

村里和李家众人看在眼里,也就不拦着他四处张罗了。

面条作坊里,陶红英扎着围裙,包着头发,身边跟着蕙娘和小翠,正带着老兵们做第一批面条。

其实手工挂面的工序,每一道都不难,就是很繁杂,需要耐心和经验。

和面、揉面、发面、浸油、搓条,一遍遍挂起来,只听着就觉得麻烦。

幸好,伤兵们都是半残,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和耐心了。

>

若是让他们从头学到尾,没人能保证学会学好。

但每人都只学一道工序,就简单很多。

力气大的去揉面,细心的去发面,手巧的去搓条,就算只剩一只手的,还能把面挑挂起来呢!

昨晚发了不少面,经过一晚和一上午的忙碌,到中午的时候,作坊特意修建平整的屋顶上,就挂起了一排排的木杆子。

白生生的面条,好像被定格的雨丝,随着秋风的吹拂,日阳的暴晒,一点点蜕变成合适的模样。

伤兵们站在楼下,望着一排排面条,眼里满是激动。

这不是面条,这是他们自力更生,活命的希望!

陶红英解了围裙,同小翠说道:“这边,你多盯着一些,晚上炸一盆肉酱,就煮干面条给大伙儿吃。”

有伤兵舍不得,赶紧摆手拒绝,“四夫人,我们随便喝点儿粥就行了,这面条留着卖吧!”

“是啊,四夫人,这么好的东西给我们吃太可惜了!”旁人也是附和道。

陶红英却是坚持说道:“这是你们亲手做的,若是不知道什么味道,以后怎么抬头挺胸告诉旁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