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商人的预判(2 / 4)

这等大事,不反对就是支持,没有人能置身于外。如此说来,杨士奇也是赞同迁都之人,只不过碍于国子监祭酒的身份,不便于公开上书。大势已成,提前准备吧,将沈家的买卖抽出三成迁移至淮安、徐州、临清、天津、通州与北平吧。”

杨掌柜与孙掌柜深吸了一口气,三成买卖,这是伤筋动骨的迁移啊。

润娘面露难色,问:“就没有其他的转机吗?毕竟内阁与六部没有表态,文臣反对……”

沈一元摇了摇头,颇有几分无奈之色:“解缙托病,杨士奇沉默,夏元吉没有意见,而最让人在意的,就是詹事府的集体支持。”

“詹事府的官员只是小人物吧……”

杨掌柜说道。

从官位上来看,杨荣、胡濙等人在詹事府也就是五品、六品的品阶,在高官云集的京师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大人物。

但沈一元却极度重视,严肃地说:“莫要小看了詹事府的官员,建文朝至今已是五年,五年中,建文皇帝启用了多少卓越的新人?解缙,杨士奇,姚广孝,这些人物且不说,就说杨荣,胡濙,杨溥,哪一个是简单之辈?金幼孜虽寂寂无名,但也是建文朝的第一个科举探花。”

“皇上将这些人安置在太子身边,其用意并非只是辅佐太子那么简单,毕竟皇上春秋鼎盛,太子年幼,十年内太子无法临朝,而十年内,詹事府的这些官员必然会进入朝堂担任要职!有他们配合建文皇帝,迁都又怎么会不成功?”

润娘听沈一元如此解释,便也知事已不可变改,便不再多说什么。杨掌柜与孙掌柜只好点头,准备迁移生意之事。

太平桥,常家宅院。

常百业坐在桌案后,审视着舆图,一旁的侯浅浅用纤柔的手指点了点徐州,说:“这里太重要了,我们之前的准备多少有些不足。”

“确实如此,之前我们只准备了京杭大运河的买卖,可没准备迁都的买卖。一旦朝廷真的决定迁都,那大运河沿线中,徐州作为居中之地,必会大兴,派十二叔去一趟吧,最好是与徐州知府潘伯庸商议清楚,买下几座大型仓库。”

常百业叹了一口气。

侯浅浅微微点头,揉了揉微微隆起的小腹:“临清、通州、北平,都是不可忽视的。好在我们趁着山西移民,在这些地方安置了不少买卖,眼下移民生活渐好,取利也增加不少。”

常百业笑得眼睛眯了起来,别人以为迁都不利,但晋商可不这样认为,朝廷若真是迁都北平,对于山西为基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