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宋正臣的悲伤(2 / 4)

移民大军——移商。

常百业很清楚,这是一次打下百年基业的大好机会,只要赢得了这些人的人心,让出一些利又如何?以蝇头小利,换取山西市场、话语权,这是一笔何等划算的买卖?

至于帮助朝廷劝说百姓移民,只不过是投资未来罢了。

晋商的生意不可能只做二十年,三十年,自山西移民五十万,在三十年之后,他们很可能就是二三百万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需要多少货物?

现在晋商下手早,即可以让他们得到实惠,还可以告慰他们离乡之苦,待几十年后,他们想要购买货物,第一个想到的就一定是晋商商会下的店铺。

人的目光,总还是需要放远一点。

晋商商会迸发出来的能量是巨大的,在商人的助推下,在佛家、道家的宣传下,在建文报的引导下,在布政使衙门的统一调配下,在利益的驱使下,山西百姓终于回归了理性,开始思考一个根本的问题:

移民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在他们弄明白这个问题之后,移民的困局也终于被打破,这一次,不再是外力的惊慌,而是内在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建文报在胡濙的操控之下,开始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而其中一缕光,是金色的……

晋商商会成立,如此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如果不上报,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所以常百业便亲自找到了胡濙,连文稿都已经写好了。

结果胡濙开出了价:五百两银子。

常百业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不过就是想登个报,宣传下晋商商会,广传消息,你再黑,也不能黑我的那么多银子吧?

胡濙无所谓,很简单地告诉常百业,宣传司自己想写什么,找谁来写,那都是宣传司自己的事,绝不要钱,也不收你们的钱。

但是,主动来找宣传司,登载消息以“广传于众”,打广告的,那要收费,而且要重重收费。

胡濙的逻辑很简单,宣传司的报纸五文钱一份,一天卖个一千份,也才五两银子,五两银子啊,不说宣传司陆续抵达的两百来号匠人,就说这笔墨纸砚,刷印器具,也是要钱的啊。

这些人跟着自己来山西,也是需要吃饭,也需要给他们发饷银的,这些人也有老婆孩子,也有个人需求,不给钱,谁办事?

要你五百两咋啦,以后晋商商会想要登报,就按这个价走,不接受就走人,我头版挂怡红楼开业的消息,看你咋滴。

常百业感觉胡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