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班定远(上)(1 / 4)

叶尔羌城头的鼓声,从激昂,到紧张,最后只是无力的默然停下,只用了一个半时辰。

亲自披甲执锐的尧勒瓦斯面无血色,这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统治者,本来也就没什么军事经验,对于战争的认识有限的紧。

而他第一次亲眼目睹的万人以上的战斗场面,却是以一个极为惨淡的结局收尾。

白山派部众的三万援军,四分之三都是步卒,他们聚拢一起,企图用弓弩杀伤准噶尔的骑兵,但敌人要狡猾得多,只是快速的从其阵列之侧掠过,不断用弓矢和火铳射击,扰乱阵型。

而追击上来的叶尔羌骑兵也往往能被对方少量分兵缠住,难以腾挪

面对骑兵的骚扰,这些教派武装的纪律相当涣散,敌人甚至都没有做太多,随着时间推移,只是半个时辰的功夫,上万人的步卒迅速分散开来。

失去纪律的步卒,在骑兵面前无异于没有抵抗能力的羔羊,见时机成熟,僧格一声令下,两翼骑兵迅速集结,仿若两柄利刃,朝着白山派援军横插而去。

准噶尔骑兵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是常见的弓马游骑,都是直接从各鄂托克征发的青壮

其二则是五年前改革后,新设立的汗帐军,作为大汗的直属武装,装配有火器,并全员配有皮甲。

其三便是用于冲阵的重骑兵,数量最少,每个鄂托克只有不到两百骑,着有游牧民族珍贵的铁甲,并用皮革制成的马甲防护战马,手持近丈长矛。

冲锋势头的最前方,就是由被称为汗卫的重骑兵

与很多人印象中蒙古人以轻骑兵、弓马游骑见长不同,其实蒙古骑兵是相当重视重骑兵的。

尤其是成吉思汗时期,随着对西夏和金朝以及中东各国的战争胜利,蒙古骑兵缴获了大量甲胄,俘虏了无数工匠,随即就开始打造自己的重骑兵。

待到西征欧陆之时,蒙军披甲重骑兵比例已经达到了四成以上

所以,当初在多瑙河以东,对欧洲人近乎碾压式的破防,并非是什么轻骑兵对付重骑兵,恰恰相反,当时的中世纪欧洲的军队披甲率,才少得可怜。

只是随着大明的崛起,控制长城内外后,明廷对草原进行了严苛的技术封锁,才令北逃后蒙古骑兵的武装水平迅速下降,最后别说人马具甲的重骑兵,连铁质箭头都未必充裕了。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明末边军,建虏的威胁远过于蒙古游骑的原因,因为满洲不是单纯的游猎部落,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军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