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整肃(上)(1 / 4)

朱由榔坐在上首,宛如木雕般听着下方各个部门和行省的负责人,相继上前,在众目睽睽之下,做着自己衙门这五年的工作报告。

然后在内阁宰相们的议论声中退下

这五年来,大明的发展速度不愧为不迅速,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

首先是财税方面,其实从光烈八年到十年,这三年间,朝廷整体的财政一直处于小规模亏损和赤字状态中。

倒不是说有什么财政危机,一方面是要还之前的国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北方恢复的持续巨额投入。

只是三年间,朝廷为了迁移户口,安置流民,赈济灾荒,组织生产,修缮水利,耗费钱粮数以千万计。

而且还相当大方,对整个北方各省,免税一年,半税一年。

这还只是整体,如果是刚刚安置的流民或者移民,先是免税两年,然后半税三年。

直到光烈十一年,随着北方各省免税期过,开始征收半税,财政才算是逐渐有了富余。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拖到光烈十三年才向东南亚动武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北方的恢复速度,比朱由榔想象中要快

直到光烈十三年,北方各省钱粮都可以自给,在无需供养京师的情况下,甚至有不少盈余。

在人口上,随着流民的编户,五年间,全国在册人口有了一个爆发趋势,从四五千万,迅速朝着六七千万飙升。

按照朱由榔从各个统计数据中的估计,此时大明治下的百姓,总数应该在七千万以上,八千万以下。

当然,由于人口普查技术的落后,这些人口不可能全部统计出来,大概八分之一左右的户口很难统计得到。

不过这已经相当不错,起码比起以前几次的户籍清查,进步了很多。

北方各省,包括辽宁,不含安北都督府,大约有三百六十万户,一千八百万口,只有南方的三分之一。

但比起战争刚刚结束,河南、陕西等地赤地千里的情况而言,朱由榔已经很满足了。

这些为以后的北方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果想对西域用兵,从江南运粮的话,到甘肃、漠西、漠北等地,损耗率恐怕不会低于八成,所谓“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就是这个道理。

尤其是西北,还没有漕运可用,必须得马骡牲畜慢慢运上去。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得先把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经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