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一战而溃(中)(1 / 3)

六月二十日

缅军先锋部队,和明军哨骑遭遇

与此同时,秦翼明万余精锐南下,成功穿插收复孟定府

不久后,站在高处的莽白,便能远远望见,那数里外,一线排开,宛若城垣的明军军阵。

莽白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军队

云南地形,到了楚雄这边,山势稍缓,没有滇西、滇南那般崎岖

这也是胡一青引敌深入的一大原因

毕竟山地战并非明军擅长,相较而言,只要能把对方引到开阔地带,明军的许多优势就能焕发而出。

不仅仅是军阵和火器

还有更重要的,比如骑兵

当年抗清之际,明军上下可谓是吃够了缺乏骑兵的苦

这些年来,随着漠南归附,东北平定,骑兵建设一日没有落下,反而因为众多产马地被划入版图以内后,加速起来。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

首先,是从西域,叶尔羌那边引进了优良马种,再和内地马种杂交,做试验。

其次,在安北都督府下设立了昔日唐朝的旧制,监牧使,划立了四个国有牧场,用于挑选和训练军马。

同时,与漠南诸部、叶尔羌的马匹、牲畜贸易也从未停止,反而愈加扩大。

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

明军的军马保有量一路飙升,至光烈十三年,经过五年发展,已经从光烈八年的五万匹上下,增加到近十四万匹(不含驮马、挽马)。

当然,这倒不是说明军有十四万骑兵,毕竟如御前骑军和西北边军马营之类,这种精锐骑兵,一般都是一人双马。

具体来说,骑兵总数应该是在八万到九万之间

但至少,哪怕是云南都督府这种南方边军,居然也编有三个马营,超过三千六百骑。

要知道,如果说云南边军只是骑兵比较少,那么缅甸军,就更少了。

当然,倒不是说缅甸就没有马

其实还是有的,主要是通过印度那边过来的马种

而且此时缅甸各地区部落施行的是兵农合一的阿赫木旦制度,类似于满清的八旗牛录,将各个聚落村庄,按照征兵的职能,分为步兵村、骑兵村、战象村、水军村,清代以后,缅甸还有了“洋枪村、洋炮村”。

每当有战事,便按照各自职能征募军队,参加战斗

不得不提,古代缅甸,在东南亚一带,依凭这一制度,还是相当能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