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奴变(下)(1 / 4)

作为一名“孤家寡人”,朱由榔甚至立马就多疑起来

如果连南直地区,有这样严重的社会问题,自己都不知道,都没人提醒自己,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些文武官僚集团,已经形成密不透风的利益团体了?是否意味着自己这个统治者已经无法获知具体的一线消息了?

为此,他还专门绕过内阁,派出自己的中书署心腹,前往松江、苏州、常州、扬州等南直地区,手工业、纺织业最为发达的区域调查。

看一看当地的社会状况到底如何了

但没想到的是

就在朱由榔同时于南京召开朝会,大肆整顿**纪律之时,回报过来的消息,却让他颇为意外。

此时的江南地区,织工,以及其他各类雇工群体的生活和待遇并不差

甚至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主要聚集在城郊、城内的早期无产者,其生活条件反倒是比大多数农民好得多。

这倒不是因为资本家和企业主们有多大的善心

而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短缺

毕竟明清战争以后,人口下降明显,而朱由榔施行的民屯政策,尤其是收复北方,统一全国以后,大量的移民屯垦,再次分散了土地矛盾和劳动力数量。

相较而言,如果企业和雇主们,不提高对雇工的薪资待遇,留不住人,人家大可以拍拍**离开,大不了应募去北方屯垦就是。

所以,工人的薪资待遇普遍要比自耕农高,才能留得住劳动力

这让朱由榔松了一口气,但也不禁大为疑虑

既然如此,那么松江府的织工暴动,又是从何而来呢?

莫非松江府衙收了范氏的贿赂,有意封锁松江府的劳动力市场,不让当地流民应募屯垦?

可从廉政署和中书署一明一暗两方面调查的结果来看,也并非如此

松江知府的确是收了一些贿赂,但主要是范氏怕他多管闲事,让其把那两个告官的织工送回范氏。

这一困惑,直到廉政署的初步调查报告提交到内阁,并引发阁臣们争论后,朱由榔才明白过来。

原因很简单

这件事情,看似是少见的织工暴动,但事实上,其实是一次“奴变”

根据调查,当时参与暴动的三四百名织工,均无户籍身份,而是挂靠在范氏名下的奴仆。

这也是当时松江知府选择把那两名告官的织工送回的原因

人家并没有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