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资本家的怒火(1 / 4)

光烈朝以来,由于对商业、海贸管制的改革与开放

尤其是取消了对专门的商户籍,和规范商税缴纳,以及《行社公司令》的出台,又规范了民间商业经营模式。

十二年以来,大明内外商人阶层的发展,大概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快速扩张,在光烈元年到光烈七年间,伴随着明军兵锋步步推进,商人群体紧随在军队身后,开拓市场,壮大实力。

而光烈八年以后,战争结束,国内市场,从空间上来说,已经趋于饱和

与此同时,朝廷又调整了政策,由于战争结束后,朝廷已经没有了过多的财政需求,故而对于海贸的重视程度开始有计划的减轻。

也就是,不再着重的鼓励对外商贸,虽然依旧保持开放,但开放规模不再扩大。

于是乎,国内商业群体,尤其是海贸相关的商人,又进入了下一阶段,兼并整合。

过去一盘散沙,各显神通的商业群体,开始重新融资、重组、并购

形成中大规模的实体企业

可以说,此时的大明海商们,相较于欧洲的同行,或者以前郑芝龙一类老一辈亦商亦盗的旧式海商,已经变得“文质彬彬”起来。

但这并不能消解,这个时代,海贸商团,天生具有的武装和暴力性

在风帆战舰时代,一个国家的海商,天然就是海军的预备队

这倒不是说,国家有什么强制手段来命令海商们为自己征战

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有为了保卫自己商业利润,而付出一切代价的冲动

相较而言,海军,更像是海商利益的代言人而已

广州市舶司

洋务院拆分以后,市舶司系统,归通贸署统辖

每个市舶司,都会设立一个商人协会,由当地常驻的中等规模以上行社公司参与,并选举商会理事。

而今日,在广州市舶司衙门里,却是颇为热闹

整个广州商会的海商代表全部到齐

因为,他们正在商议一件大事

广州商会理事潘承均,是这些年出头的新兴巨头

所属的潘氏公司,也是此时广州海贸中的龙头企业

在十多年的竞争和兼并中,当初张同敞进入广州主持工作时,广州港十五大商行的格局已经被改变。

其中不少在市场竞争中淘汰,也有许多新兴力量崛起

这都是商业活动中的常事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