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战争阴云(1 / 4)

光烈十三年新年过后,距离抗清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五年

这五年里,饱经战乱摧残的大明,重新焕发生机

朝廷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了民生经济上

种种休养生息、扶助农桑,恢复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快速落地

而伴随着“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等等有益于缓解底层税务负担的措施,以及乱世过后,人口锐减,土地矛盾放缓。

各地的民生经济恢复速度超过了原本朝廷的预料

初步统计,仅光烈十二年一年,全国农税粮食收入就不下三千三百万石。

基本和历史上的洪武中期持平

各地不得不新增建设了大量粮仓,用于储存,

而在财政上,商税、关税、国有经贸几项加起来,税收也超过两千九百万元。

这个数字其实不比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的数字高

但问题在于,现在的大明,农税是不收银子的啊!

也就是说,这个数字,完全是以非农业税顶出来的,那就很厉害了。

-------------------------------------

“这是一个阴谋!针对大明帝国的阴谋!”

“起田兄,你们应当小心了”

南京城中,大明内阁首相瞿式耜的府邸里,专门来拜访的老友艾儒略严肃言道

艾儒略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和瞿式耜几十年交情了

在明末清初思想变革之际,一大批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方的思想、文化技术交流有很大作用,其中不少人,在明清朝廷担任要职。

不同于传统传教士,这些耶稣会教士,文化科学修养很高,比如艾儒略,与很多大儒均有交际,精通汉学,被誉为“西来孔子”,瞿式耜早年丁忧归乡之时,也与他有来往,还接受过洗礼,教名多默。

朱由榔一开始对于这些天主教教士的传播,也有防备心理

但后来,从他深入了解后发现,其实很多文人、儒士和天主教产生交集,与其说是天主教吸引他们,不如说是因为明末思想变革的大背景下,许多士人探究新思想的好奇心在起作用。

诸如瞿式耜、李之藻、王征等等,受到影响的文人士大夫,并没有妨碍人家的传统意识形态。

只是相较于两百年后,在封闭与保守中,日渐僵化的士人群体而言,这些明末文人,在思想上,更为包容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