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收复台湾(1 / 4)

棱堡的城墙其实并不算高,普遍也就在两丈左右,比起南京城那种动辄十余丈的庞然大物,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因为这东西根本就不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

作为十六世纪才诞生的建筑,它主要的功能,其实还是火炮在攻防战中广泛应用后的结果。

明军当中,提督甘辉、冯信也是久经战阵的人物了,郑成功经过十余年的实战锻炼,也早非当初那般军事萌新,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事统帅。

几位主官相互议论以后,也敲定的最终方案

首先,其实不必急着攻城

荷兰人在台湾的舰队已经被彻底摧毁,巴达维亚那边就想派新的舰队来支援,没有大半个月也是不可能的。

而且据郑成功的估计,荷兰人面对台湾失陷这个事实,恐怕不会有什么大规模报复。

作为从小耳濡目染,他对这些西洋人的行事风格还是很了解的。

简单来说,洋人无论是打仗还是议和,其目的和朝廷思考的模式都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朝廷而言,战和决策,首先考虑的是**因素

比如朱由榔要设安北都督府,要渗透漠北,基本都是砸钱的亏本买卖,但这是**行为,是不能用经济利益考量的。

而荷兰人不一样,从西欧远道而来voc商人们,他们的主体不是贵族、官僚,而是商人。

对于他们而言,商业利益才是决策思考的首位

就像当初,料罗湾海战结束以后,荷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派出更多的舰队来报复郑芝龙,而是迅速选择和朝廷及郑芝龙谈判。

他们打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占领哪个地方,而是为了扩大商业版图

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你展现出的力量是他们不能轻易撼动时,便会立即转入合作,而不是继续死磕。

从这个角度而言

这场新的大明朝廷和荷兰人之间的武装冲突,表面上看,只是明**收复失地或者荷兰挑衅的结果。

但究其本质,是在甲申以后,大明内地的巨大动乱,使西方殖民者想试探一下,现在的大明政权,是否还有主导东亚沿海秩序的能力。

如果没有,比如这次台湾之战的结果,是郑成功被揆一击败

那么想必过不了多久,在广州的荷兰甚至于其他西方各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就会提出更为过分的要求。

因为他们已经试探出了你能力的底线,自然就要趁机扩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