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五年规划(下)(1 / 4)

这些天,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各个人员聚集的场所,都不乏在讨论《启民报》上最新消息的。

经过五年多的发行,现在的启民报发行量已经相当可观,由于是皇家内帑全资控股,又有启民书社做后盾,很快就从最初的净亏损,逐渐转为盈利。

每期发行稳固在两万左右,可别小看这个数字,因为这年头还不像后世的工业化时代,底层老百姓对于这些东西不甚感冒,最多只是闲暇时在路边茶摊旁听人唠叨而已。

真正订阅大户,还是中低层知识分子、吏员、商人等等,虽然到了明代,市民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但相较于底层百姓,自然还是少数。

而且这年头的人,都比较节俭,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人,或是几个人定期买一份,随后传阅其他人的。

还有茶肆、酒楼之类,也会定期订阅几份,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摆在店里。

甚至有些会雇上个识字的小厮,每天就在大堂里,念各种报刊。

以至于南京城内,早茶听新闻,都快成为一时风尚了。

“计划在光烈十三年中以前,向北方各布政使司,移民四十万户,有关移民方略......”

“五年内,预将新建小学堂一千七百八十所,中学堂一百六十五所......毕业即在读小学以上学生数量应超过一百四十万人,中学以上七万五千人。”

“五年内,朝廷财政收入应较光烈八年,至少上涨五成,军费预算,应由占全部财政支出六成,下降为三成半,民生支出增长两成半。”

“五年内,将以内帑和财政联合出资形式,在应天、顺天、济南等十一地,建立医学堂,至少在光烈十三年中以前,向军、民单位,输出培养医学人才一万三千人。”

“五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健全预备兵役体制,改变各布政使司、府,都司、兵曹职能......在全军展开文教扫盲活动,于光烈十三年十月前,完成全军‘四化’初步建设。”

酒肆里一名十三四岁的半大小厮,拿着个新刊启民报大声念着,正是这几天吵得沸沸扬扬的朝会简要。

他是江宁二小的学生,不过家庭条件不太好,便在休沐放假的时候出来兼职,这年头也没个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十二三岁就出来做工或是下地耕作的大有人在。

大堂里吵吵嚷嚷,大部分都是底层力夫或是脚商之类的市民。

“这‘四化’是甚意思啊?”

一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