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京师问题(1 / 4)

光烈七年末,光烈八年初的新年,远比往年要热闹得多。

随着战争的结束,举国上下的士民,就像突然松掉了心中悬着的巨石。

当然,朝廷也是十分支持,并且主动欢庆光烈八年的新年。

在朱由榔的属意下,皇后王芷,从内帑里特批四万元,于南北两京,举行了极其盛大的焰火表演及庆典。

到了明末,中国的烟花表演已经相当成熟了,上下级衙门也乐得参与,一时间,南京北京城中,俱是人满为患,其余各省省会,布政使司衙门也组织了各种样的欢庆典礼,欢声笑语不绝,于经历二三十年动荡乱世之后的百姓而言,恍惚间似是又回到了承平之时。

但金陵城内,欢庆之中的南京士民,却也有生出些许疑虑。

......

年节刚过,冬日未尽

南京城内,裕民坊,热闹了十几天的南京街头总算是有所清净了些,但随着北方全面光复以后,江南也日益繁华起来,街道上的人流虽然比前几天要少许多,但也依旧人声鼎沸。

挂着“酩春楼”的酒楼之内,同样聚集不少食客,尤其是奔走在此歇脚的客商,比往年要多出三四成来。

经济这种事情,不是说南北毫不相干的,就像一个人,任何一个部位产生病变,都会对其他器官造成影响。

尤其是南北通商,自光烈二年以后,已经断绝快六年了,江南的盐、粮、布帛无法北运,国内市场丧失一小半。

眼下南北一统,漕运重开,商路再次畅通。

虽然由于北方受破坏过于严重,此时市场购买力也相当有限,但整个江南的商户们,还是报以相当大的热忱,因为朝廷最新的政策,大大刺激了北方经济恢复。

尤其是对大运河沿线的商业秩序重建,和花大笔钱粮,安顿北方流民屯垦,其中所需的农具、衣物、工具、种粮等等,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来自两广的铁器、两淮的盐、松江的棉布、湖广的粮食,在运河之上穿梭,如同连接人体的输血大动脉。

“听说了吗?陛下此番北上,却似要不回来了!”

一名客商打扮的中年人,和几个生意上认识的朋友,在楼下大堂聚餐,却是毫无顾忌的议论着时政。

光烈一朝,对这些言论管控颇松,当然,事实上有明一代,对于社会舆论的管控都很不在乎,尤其是明中期以后,别看什么锦衣卫、东厂听起来牛逼轰轰,但就以明代市井社会的发达程度,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