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壮士断腕(下)(1 / 4)

王翊带着骑兵,在萧县旁的三仙台地区吃了瘪。

不可否认,在骑兵这方面,虽然明军此时并非没有还手之力,但相较于清军,还真就是弱势。

张名振“以骑制骑”的想法虽然不错,但执行来看,却并不现实。

很快,明军马营骑兵,先后在徐州城南面的三仙台、萧县、房村等地吃了瘪。

清军往往能凭借两倍乃至于三倍的兵力优势,围着明骑打,就算不能全歼,也能给明军骑兵咬下一块肉来。

只是五六日的光景,光复后军马营折损超过七百骑。

这可都是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底啊!

骑兵不是步卒,虽说作为军中同袍,理当一视同仁,但不得不承认,有些兵种就是要更重要、更珍贵些。

步卒就算出现大规模伤亡,只要不造成士气崩溃,补充恢复并不难。

尤其是明廷在后方,以兵部牵头,在各府县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后备兵员动员和训练机制,前线伤亡报过来,后方就能组织民兵补充。

说极端一点,就算此时明军东路,突然蒸发一半步卒,只要部队基干还在,三四个月之内,都能重新恢复回来。

就算战斗力有所下滑,只要经历实战之后,也能逐渐追上去。

但骑兵不一样

首先是战马,一匹青年马匹,想要变成战马,先要经过严格挑选,而后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人为训练,最后才能从甘肃、青海、漠南的西北草原,不远数千里,千辛万苦运到江淮。

而骑卒的训练,也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绝非几个月能完成的。

更不要说那种弓马娴熟的精锐骑士,无论在哪支部队,都是争着要的宝贝,尤其是主要以南方人为主的明军,就更为稀少了。

随着当年顺军、西军的老卒大量退役,骑兵兵源也逐渐萎缩,还是收复陕西以后,获得了一些补充。

这些分散在各军、各师当中的,都是好不容易积攒起的家底,日后朱由榔平抚草原,对付日益壮大的准噶尔,都需要更多的骑兵力量,折损每一个,都是真金白银啊。

所以,无法忍受的张煌言立刻折身谒见了正在永固山的张名振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张煌言果断道

“我们有多少骑兵,可以如此和清军消耗?”

张名振闻言,也是沉默

“不然呢?如果放任清军铁骑游荡,我军能拿下哪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