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此消彼长(1 / 3)

宿迁的光复,还是消耗了李定国不少功夫。

自入春以后,明军开始重新活跃。

尤其是之前在宿州战役中,遭遇重创,伤亡不小的光复后军,经过一冬补充,以及休整,重新恢复了战斗力。

这就是军制改革后,兵部主导的民兵建设工作,意义所在了。

虽然由于春耕原因,江南大部分府县民兵都被解散,但出于补充前线的需要,还是留下了六到八万人,这些都是从民兵训练中,挑选出来,接受过四个月以上训练,年龄在十六至三十之间的青壮。

他们被重新编制为三千人一营的后备力量,共二十四个补充营。

经过光烈六年的秋冬攻势后,按照枢密院初步统计,明军的总伤亡以及各种减员,总数大概在一万八千余。

故而在各师休整阶段,先后补充了六个后备营,其中光复后军损失最重,占了一半。

这些新兵虽然还没有刀刃见血的参与过实战,不过经过小半年的纪律和体能训练,并非那种临时征发的丁壮可比。

至少对于火器使用,队列秩序,旗号纪律等等,都已经稍微熟悉,唯一缺乏的,就是实战经验。

只要经历两三次实战以后,很快就能成长起来。

除了民兵新卒以外,战俘也是一大补充兵源,甚至只以战斗技巧和经验而言,应当比新兵更好。

只不过这些清军绿营兵卒,大多风气极差,军纪涣散,年龄参差不齐,最为糟糕的,还是兵痞作风,有害军中纪律。

所以必须要全部打散,筛选,并且重新作训两三个月,才能投入前线。

三万多俘虏,都被逐渐转移到后方,进行改编作训。

当然,不可否认,补充的初期,肯定是会拉低部队平均战力的。

不过,损失惨重的又何止明军?

相较而言,清军的损失就相当惨烈了。

东路战场,主要是宿州战役和江北攻防战,明军先后斩获俘虏近三万;而中路战场,仅硕塞被伏击一役,斩俘就将近四万。

以及其他零碎的战果,包括王愬入北直,辽东对峙,和陕西、山西方面的零星战果,与东路、中路的两个战役相加,达八万有余。

双方战损比,达到了骇人的一比四。

当然,其中也有清军大军结构中,绿营兵丁占比过半的缘故。

不过此消彼长,双方战损的悬殊,也体现了力量对比的变化。

虽然直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