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兵临城下(1 / 4)

光烈七年,二月十九。

济尔哈朗比李过年长两岁,二人都是临阵二三十年的老将了。

此时站立在宽阔的襄阳城楼之上,远远眺望,那二十多里外滔天动地的烟尘。

黑压压占满了天际线,在云光映射下,高耸的旗帜,如同森林般铺开,蔚为壮观。

可济尔哈朗知道那不是森林,而是十八万大军。

为了坚守襄阳,济尔哈朗可谓穷尽一切手段。

早在两年多前,济尔哈朗就开始示意镶蓝旗和襄樊地区的清廷官员,广泛搜集储备粮草,襄阳城中残余百姓被驱逐出去,以避免内间的可能。

周边丁壮都被征发,残余修葺襄阳、樊城等墙楼要塞。

襄阳城共有六门,曰“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

城楼数十,垛口近五千座,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护城河宽达近百丈,犹如天堑。

只需一两万兵卒,便可牢牢握在手中。

而济尔哈朗的策略,就是要凭借这座坚城,挫伤明军兵锋,而后再从南阳、汝宁、信阳,以及郧阳方向,全线反击。

这种“防守反击”的战术,在古代战争中屡见不鲜,却都相当管用。

故而襄阳城中,济尔哈朗只保留了八千镶蓝旗精锐,和两万五千众的两镇绿营新军,死死顶住明军围城。

而后其余主力大军,此时正部署在保康、新野等地。

只待明军攻城不果,师老兵疲,便是清军反扑之时。

李过同样明白这个道理。

故而他并未将所有兵力都用于攻城,事实上也用不了这么多,襄阳背靠山势,十几万大军不可能展开得了。

而是分出四个师,由前军都督高一功所率,往北抵达白河畔,攻打樊城,并监视新野。

中军都督赵印选领四个师往西,攻打南漳,监视保康。

剩下的十万人,再由李过亲自督师,与济尔哈朗慢慢耗。

-------------------------------------

李过并非没有见过襄阳城。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和革里眼、罗汝才等农民起义联军,自河南南下,兵逼襄阳。

当时襄阳正在左良玉手里,其部军纪涣散,又多驱赶流民为兵,所以李自成并没有花多大功夫,就在当地百姓带路之下,迅速席卷整个江汉平原,并发表了著名的《剿兵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