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辽东(上)(1 / 4)

这次理藩院派陈贞慧做使者可谓相当合适了,两百多年以来,**受大明文化影响极深,尤其是宋明理学,同样是**士人的主要意识形态。

换句话说,此时**的社会风气,和万历年间的大明差不多。

所以陈贞慧这个当年“复社四公子”的到来,颇受**士人的欢迎,很快和朝中官员打成一片。

当然,陈贞慧的主要任务,还是沟通**和内地联系,同时注意监控**国内情况。

在可见的未来,由于辽东距离江南实在太远,海运补给效率太慢,**将作为明军的后方基地存在,提供支持。

郑成功所部在**休整了十日,李淏正式颁布诏书,谓曰“北伐诏”,好在之前,李淏就做过了很多与清廷疏远关系的准备,再加上经过两次战争之后,**本土的抗清情绪同样高涨。

所以,当北伐诏书和明军北上的消息同时传开,汉城、开城两京士绅无不欢欣鼓舞。

此时的**半岛,经过从汉代以来的上千年开发,户口数量已经不输于大明内地的主要省份了。

一百多年前的人口统计时,人口就已经超过四百万(不含奴隶,**的奴隶、隐户很多,占人口近半),经过上百年承平发展,其间最大的战争也就是壬辰倭乱,后金虽然两次攻伐**,但都是速战速决,并未破坏**的经济结构。ωωw.

所以此时的李氏**,人口大概和大明的广东、福建、江西之类的中位省份相当。

人口大概在八百万以上。

供给五万左右的军队还是可以的。

但**的问题不在外部,而是在内部。

早在壬辰倭乱以前,也许是继承了大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的党争就非常严重了。

国内官绅分裂为被“西人党”、“东人党”,后来还有南人党、北人党,相互撕咬攀诬不断,都快打出狗脑子了。

而且相较于明朝的党争,**不仅仅是“文斗”,还有“武斗”。

壬辰倭乱,几乎席卷了**半岛全境,全国的军事力量和行政组织都被打乱,为了抵抗外敌,各地就形成了类似于当年东汉末,应对黄巾起义,导致的士族武装割据。

直到**历史上难得的明君——光海君李珲执政后,才算将朝局稳定下来。

但很快,李珲又被宫廷**推翻,宫廷斗争、储君之争、党人之争,多年来积蓄的各种国内矛盾,也是**无法在满清面前抵抗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