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会试(下)(1 / 3)

南京贡院位于秦淮河畔,夫子庙之旁,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考场,足足有三十多万平方米,近两万间用作考试的号间。

不过一般会试都不会坐满,这两万号间大多是用于应对乡试的,为了维持秩序,也是在表明重视,朱由榔派遣御前司一千甲士,并从正在京内卫戍的两个光复中军师,随机抽取二十个哨,封锁考场。

贡院之中,一座三层小楼高高立起,俯瞰全场,那是主考官和副考官所在的明远楼,考场里外两层围墙,上面还种有荆棘,算是比较原始的“铁丝网”了。

为了搞好这光烈朝的第一次科举,从内阁到礼部,可谓如临大敌,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正在筹备中的四川战役。

主考、副考之下,还设有监临、监试、巡察、同考、提调、执事等众多官吏五百多人,以至于礼部人手不够,还得从翰林院借调。

至于负责后勤、防卫、搜查工作,则大多交给军士。

天色还未全亮,主考姜曰广就得先带着一众考官,跑到隔壁夫子庙去,先祭拜孔子,然后才开始让聚集在考场外的士子列队入场。

陈贞慧走在队伍之中,他已经四十岁出头了,但对于考进士这事儿来说,这个岁数不算夸张,侯方域想考,还没做个机会呢(只有秀才功名)。ωωw.

他对自己的实力还是信心满满的,当年其人可是在文风鼎盛的南直乡试,杀到了桂榜第二,这个成绩想在全国的会试当中拿个名次不难,毕竟能和南直考生一较高下的,也就浙江、江西而已。

同行的还有熟悉面孔,比如年仅十九岁的夏完淳。

今年年初,夏完淳守孝三年时间已到,但他还是拒绝了朝廷的直接征辟,选择科举入仕,对于这个时代的文官而言,科举入仕才是正途,如果走恩荫或是其他路子,即使朝廷认可,在民间口碑也会有所议论。

当然,其实夏完淳身上原本连秀才的功名都没有,这倒不是说他没这才华,而是因为人家从十四岁开始就开始抗清了,也没法考功名,朱由榔以夏允彝(追封太子少傅、礼部侍郎)的关节,给了他一个恩阴监生,可以直接参加会试,否则真要从秀才考起,那也太麻烦了。

“晚辈见过定生公。”

夏完淳见陈贞慧在旁,连忙行礼,两人年纪相差十多岁,称一声晚辈也是应当。

陈贞慧自然是谦让一二,虽说人家是靠恩阴参考,但自己这叔叔辈与之同科,也有些惭愧。

两人并非第一次见面了,早在复